[罗马人在纽约]
出生在音乐之家的因皮利亚,是个全能型的艺术天才。他读小学的时候,班主任就这么和他打招呼:“这是因皮利亚,我们年轻的艺术家。”他自己也毫不讳言,自己的艺术才能与生俱来。无论如何,年仅六岁,就能安安静静地画好几个小时米老鼠的孩子,确实与众不同。
他所有的爱好和工作都和艺术有关,音乐、摄影、电影……当然,最后他还是折回了绘画。那些旁逸斜出的“插曲”似乎都是玉成其绘画事业的前奏。旋律给了他丰沛的感受与激情,摄影让他懂得了光的魔力,电影为他提供了更多解读世事的视角。当他受邀前往纽约,看到那座自己向往已久的城市,刚过而立之年的因皮利亚兴奋得如同一个孩童。“我太喜欢自动扶梯了!坐了一遍又一遍。”他自己这么回忆道。的确,这是一个与罗马完全不同的地方!
[从欣赏到审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罗马的色彩在天黑后就渐渐隐去了,而在纽约,绚烂的色彩因为有人造光源而能持续到深夜。半个月的美国之行,令因皮利亚大开眼界,并在1973年决定去美国发展。在这里,他开始专心绘画,将之前的艺术积累归纳成了一种特殊的视觉语言,用来记录当时的美国社会,形成了独成一派的“新装饰”风格。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几乎能找到所有阶层的生存状态,看到一张张即使没有五官,仍个性鲜明的城市面孔。有酒会上的华服霓裳,也有街头褪色的工装;有阳光沙滩上的自由释放,也有奢侈品橱窗外的无奈凝望。到八十年代末,因皮利亚开始尝试为画中人卸去“包装”———一切修饰如同浮云,属于人类自身的线条得到强调。这种转变几乎是人文社会观念转变的映射,更反映出画家对城市生态的深思。
因皮利亚所画的是上世纪末期的美利坚,但我总觉得,任何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大约都能在他的画作中找到与自己契合的断章。
白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