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康健园/康复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7月1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缩小慢性乙肝认知与应用差距
章璨
  世界肝炎日来临前夕,“创新·合作·价值——中国肝炎峰会”公布了2012全国慢性乙肝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认知及药物临床应用医生调查结果。调查提示,虽然医生对慢性乙肝的认知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水平,但是临床实际运用中的多重主客观因素困扰着规范治疗的积极推进,成为乙肝防治的隐患。 

  此次受访的对象是从事乙肝治疗的临床医生。调查于今年4月启动,历时两月余,有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参与,共计35家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收集有效问卷411份。 

  尽管近九成的受访医生对《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提出的核苷(酸)类药物初始治疗方案的推荐意见和治疗时长有较好的认知,但是,在实际临床治疗中,强效低耐药药物的应用和长期治疗并未得到有效落实。认知与应用之间存在的差距提示,在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推广上,不仅要注重认知的普及,更重要的是指导医生和患者如何付诸实际应用。 

  耐药是核苷(酸)类药物应用过程中最常见的阻碍之一。调查显示,86%的受访医生在临床上经常会碰到核苷(酸)类药物耐药的患者。耐药问题应防患于未然。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魏来教授认为,在中国上市的口服抗病毒药物种类较多,各有各的特点,医生应该合理使用,特别要重视患者初始治疗方案的选择,减少或延缓耐药的发生。此外,随着抗病毒治疗在中国的发展和普及,使用口服药物伴有应用不规范、被滥用等问题,同样阻碍了规范治疗的开展,使疗效大打折扣。 

  有不少患者视慢性乙肝的医疗花费为填补无底洞,认为其结局是人财两空,对长期治疗持怀疑和消极态度,故而抗病毒治疗方案的实际应用常常遭遇搁浅。在此次调查中发现,超过九成的受访医生认同从长期来衡量核苷(酸)类药物的医药经济学。对于“医药经济学”这个艰涩的专业词汇,魏来教授解释为,通过强效低耐药药物的长期治疗,延缓疾病的进展,如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同时耐药的风险大大降低,这样其他治疗费用自然减少。换句话说,乙肝药物应该用长期价值来衡量,而非短期费用。   章璨  本版图片IC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民生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基金专版
   第A23版:基金专版
   第A24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养生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康健园/保健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三伏天里话敷贴
恶性淋巴瘤的中医药防治
“冬病夏治”伏针正当时
缩小慢性乙肝认知与应用差距
手术无大小 规范是正道
广告
新民晚报康健园/康复B03缩小慢性乙肝认知与应用差距 2012-07-16 2 2012年07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