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音乐音响”专版刊登中国唱片上海公司正式发行1957年大卫·奥伊斯特拉赫访问中国时的演出现场录音,这个消息对我等爱乐者来说,真是一个天大的喜讯。大卫来华时正当50岁盛年,一年后他和克鲁依坦指挥下的法国广播电视管弦乐团合录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早已成为无数音乐爱好者必备的名碟。而他在中国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访问,有案可据的音乐会就有3场,难道没有留下录音吗?这是我心中多年来一直存着的疑问。
这个疑问在几年后得到了证实。在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我见到了这些尘封数十年的录音——8张10英寸密纹唱片(见上图),完整记录了奥伊斯特拉赫访华时的大部分演出实况。这批唱片当时以教学交流的名义出版,发行量应该不大,经过数十年风风雨雨,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由于年代久远,又受限于当时的制作工艺(属于解放后首批试制的33转LP之一),放声质量欠佳。其中贝多芬协奏曲被放置在三面,第一乐章被分割为两段。虽然终得一闻这具有历史意义的演出真面目,但总有雾里看花的遗憾。
好在中唱上海公司以当年开盘带为基础,由德国著名的LP复刻公司老虎鱼(Stockfisch)进行数字化清洗,以4CD形式再版,终于使得这些半世纪前的珍贵录音重见天日。
奥伊斯特拉赫自上世纪30年代起即开始录制唱片,到1974年去世为止,留下大量录音,但相当部分为录音室录音;而奥氏又是一位经常旅行的音乐家,因此他外访时的现场录音,也成为唱片收藏家心目中的宝贝。目前市场上能见到的并不多,如1955年他访问日本时的一张现场录音唱片,像《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在中国》这样完整记录大师一次访问演出实况的套装唱片,极为罕见。
尤其是唱片收录了14位作曲家的16部作品,其中巴赫《a小调协奏曲》(钢琴伴奏)、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组曲》、布鲁赫《第一协奏曲》(钢琴伴奏)、德彪西《月光》、苏克《爱之歌》、塔尔蒂尼《变奏曲》和列克莱尔的《D大调奏鸣曲》,是目前奥伊斯特拉赫留存下的唯一的现场实况录音,其珍罕性和历史意义非同凡响。
整套唱片中,重头戏当属贝多芬的协奏曲。这个录音来自1957年10月9日,奥氏在中国的第二场音乐会,地点在北京人民剧场,由黎国荃指挥中央实验歌剧院乐团伴奏。这首协奏曲,奥氏仅在上世纪50年代就录过三次(除了克鲁依坦,还和康威奇尼与西格滕)。因此这是第四个公开发行的录音。奥氏的演奏讲究力度和美感的结合,在首乐章第一主题的切入部分,就展示出凛然而典雅的韵味。进入发展部后,更展示出华丽的音色和纯熟的揉弦技法,很快与乐队融为一体。华彩部分更是展现奥氏的全部实力。第二乐章在尾声处奥氏还加奏了一小段华彩,这是他的其他录音版本所没有的。可以发现,大部分时间是奥氏“带着”乐团走,这也难怪,当时中国乐团很少演奏经典大作,碰到贝多芬协奏曲这样较高难度的作品,不仅是喜悦与大师的合作,更是作为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当晚另一个曲目是莫扎特第五协奏曲,乐队换中央乐团,指挥李德伦。这是一个更具室内乐风格的版本。大师的造句呼吸相当平稳,速度则取稳中稍快,间或飘散出纯真的童趣。大卫的“莫扎特”总是被后人低估,其实他的演绎沉着,有涵养,格调极高。他的“巴赫”和“布鲁赫”协奏曲采用钢琴伴奏版,可能是适应当时国内乐团的实际情况,但无意中却留下了相当个性化的记录。尤其是布鲁赫协奏曲,去掉乐队版本繁复的配器之后,反倒能发现奥氏对于这部作品的另一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