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市幼儿园和小学中,外来娃的比例正在逐步上升。相比上海孩子,他们更加质朴、单纯,但老师们也发现,由于缺乏早期教育,他们普遍好动,坐不住,规则意识比较弱。本期《育儿有招》请来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员叶蕴、宝山区马泾桥新村幼儿园的朱俊华给这些孩子的父母指点迷津。
(请关注每周六上海教育电视台16:05《育儿有招》节目)
运动中释放能量
6岁男孩皓皓出生于四川,每次带皓皓去超市都令爸爸很头疼。父母在这边选购,皓皓总是这边跑跑那边走走,一刻也停不下来。在马泾桥幼儿园,有96%的孩子和皓皓一样出生于外地。
事实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是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好动到什么程度值得家长关注,孩子一旦养成了无法精心做事的坏习惯,再改就难了。
朱俊华介绍,在马泾桥幼儿园,老师们找到了一个对付调皮鬼们的好办法——让孩子学“手球”。手球结合了篮球和足球的特性,既动手又动脚,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运动需求得到了满足,更容易回归到安静的学习过程中。
叶蕴觉得,除此之外,在运动中,孩子会潜移默化地学会在集体活动中如何与同伴配合协作才能取得胜利,应该遵守怎样的规则礼仪才能更合群。
别害怕和老师沟通
叶蕴发现,不少外地的父母都有这样的误区。他们觉得,上海的老师又专业又负责,我把孩子交给她就行了,为什么还需要沟通?老师已经很辛苦了,那我就不要给他们添麻烦了,只要我孩子在幼儿园还是蛮乖巧的就行。也有家长担心,我是门外汉,提的问题会不会被老师笑话?
叶蕴告诉爸爸妈妈,孩子的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单方的责任。曾有一个女孩,在学校表现非常好,但在家里却总是哭闹。家长起初找不到原因,和老师沟通后才意识到,原来,年幼的孩子是用哭声来告诉父母,你们工作太忙了,对我的关心太少了。朱俊华建议,每周家长起码和老师沟通一次,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发展状况。老师在学校帮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家庭一起配合才能让好习惯保持下去。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