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新用随形创作别样滋味】
唐代的海兽葡萄纹镜被当代砚刻大师杨留海古为今用,以一比一大小创作出复古铜镜砚台。与铜镜原物一样,五只瑞兽紧紧环绕着中央的镜钮,仿佛在相互追逐嬉戏;外圈配以十二生肖,个个形态逼真,生龙活虎,空隙处配以葡萄藤叶,自然地将空间填满;每一层之间以螺纹、云水纹相隔,工整精细。整个砚台并不大,但半浮雕的设计使动物立体感十足,整个作品透着浓浓古韵。这样一件作品,是依靠大师完全手工制作,并在多次试刻后创作而成的,其工艺水平相当高超。能以如此精湛的工艺将砚台仿制成古代铜镜,绝对是次大胆的创举。
实际上,砚石雕刻也流行“缺陷美”,有石皮的墨石就算不上完美,但在大师们巧妙的设计之下,反而别有韵味。程苏禄的九龙歙砚将石皮加以刻划,便将形态各异的九龙镶嵌在版面上,这种自然随形的创作方式,就像是由墨石的意识在引导着雕刻者创作一般,让作品显得精美又不失本真。
【顺应自然稍加雕琢引人遐想】
好的砚石并不一定要多么平滑、多么完整,有时候,一些天然的
纹理才真叫巧夺天工。方见尘以眉纹子石雕刻的山水砚,巨大的砚台没有任何多余的雕磨,只勾画了一层浪花配上远方的山头,但是砚石本身流畅而整齐的眉纹却像极了水纹的波荡,底部天然的坑洼既令山水更显逼真,又能让人从砚石的原始状态中发挥自己的想象,质朴又大气。
无论砚台材质如何,要成就一件富有价值的作品,一定离不开创作者的精心设计。所谓“精心”,并不是说人为加工越多越好,而是应当把握好砚石材质、纹路的特点,精心为其布局,利用砚石原貌来发挥想象,给没有生命的石头赋予活力,使其能够成为真正的艺术品。当然,作品的价值不单关系到创作者,同样也离不开观赏者的主观想象,这也是为什么要顺其自然的缘故,过度地加工会夺去观赏者想象的空间,使作品失去再生产的能力。
梁依云 文 董鸿景 摄(本栏作品由“澄智堂”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