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也被表达的新颖形式、独特语言所深深吸引,觉得文章原来可以这样来写,线索可以这样安排,人物可以这样出场,太别具匠心了,太出人意料了。或语言是这样清丽婉转,描写是这样惊心动魄,读后是这样荡气回肠。爱读书的人正是在这样隐秘的快乐中读了一辈子的书。
少儿习作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也不可例外地具备内容和形式的两大方面。这两方面的关系,作为习作指导者的老师或家长,该如何处理才能对学生有帮助呢?在有明确的理念支配下的指点,或不明就里的眉毛胡子一把抓,效果是有很大差异的。
我国作文教学走过长长的探索之路,许多的教材编写者、执教者都在实践和思考,希望做得好些,再好些。
笔者做了一辈子的小学语文教师,有机会纵观了作文教学的演化过程,体会到了几代人为之付出的艰辛,也感受到了各种试验的利弊得失。
在作文实践中的体会
小时候读书,课程表上有作文课,但课本中无作文教材。遇到写作课,老师往往在黑板上写个作文题,没有任何指导,学生自己写作。有的老师会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写得比较正确的、好的,就喜悦地拿起学生的半成品读给大家听。有时候夸奖内容找得好,有时候也说形式写得正确。小作者会觉得备受鼓励,其他同学也会不由自主地“货比货”,或间接受到肯定,继续往下写。或直接受到启发,马上改弦易辙。但到底重内容,还是重形式,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没有强烈的意识。只是笔随心到,自然流露。像当时的农家种田,靠天吃饭。
小学毕业考初中,只考一篇作文,没有老师教过学生根据题目套现成材料什么的,大家规规矩矩,该多少分,就多少分。
现在想来,那时的作文课,也没什么不好,一切顺其自然。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可看作是学生习作的范文。课外阅读的书籍虽然不多,但大家有足够的时间去交换着读。善讲故事的同学,成为当然的小领袖。虽然老师没有强调内容与形式孰轻孰重,但讲生活中的故事总是第一位的,怎么样来讲,总是在有了材料之后再作考虑的事。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当时的不利之处,在于师资来源广,教学质量天壤之别。有些师资不能保障学生写作水平的正常发挥。想来当时的教育上层机构,一定在寻找科学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出路。
等到我做了教师,“文革”使新中国十七年的教育被全盘否定。记叙文不再写了,大文章是写大批判,可以抄报纸。小文章是写检查,多做自我批评,就可以通过。足足十年时间,语文教师没有研讨过语文教学,所以笔者这一代人,对语文教学的研究,起步特别晚,当教育的春风吹起来时,大家早已过了人生的春天。
例文教材带来的思考
语文书中出现了一种区别于一般课文的教材,取名为“习作例文”,顾名思义,是让学生的习作,学有例子,仿有榜样。出现这样的教材,寄托着教材编写者的厚望:但愿学每册教材的学生,有一个个明确的写作目标,基本上要达到差不多的习作水平,避免会教的老师与不太会教的老师,教出的学生水平相差太悬殊。当时有种观点:写毛笔字时,先要描红、临帖,然后才能脱手自己写。写文章亦然,也要先有描和临的过程,然后才能独立完成习作。
从那时开始,就有一些专门研究“习作例文”的公开课推出。这些公开课对例文本身,分析很透,每一小节写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在老师带领下,学生一起来咀嚼,嚼得碎碎的咽下去。
据笔者观察,并不因为有了这样的习作例文教学课,小学生的作文就有了突破性的普遍进步。就像让大家观摩了別人烧饭煮菜,一招一式看得很清楚,也记住了流程。轮到自己来做了,发现没有备好米和菜,只能干着急。或者是找到的原材料是面和肉,记住的流程和招式又用不上了。也只能另起炉灶,使习作例文起不到示范作用。
小学语文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依公开课的样,画自己习作例文课的葫芦,画出来的葫芦没有太走样,但是葫芦里的药,没有什么疗效。
一部分教师在实践中觉得别扭,开始质疑“描、临式观点”,描临书法作品需要文房四宝,描临例文需要什么呢?需要自己准备好习作内容,这个问题未解决,描临也就谈不上了。再说,描临书法作品,一开始越像越好。那么描临例文是否越像越好呢?
事实上已出现了一批与例文几乎一样的文章。小学生文章开始越写越假了。五年级有习作例文《小木船》,例文本身挺可爱的。写同学之间的友谊,用小木船作为线索,伙伴间在要好时赠作礼物,闹矛盾时摔坏了它,要分别时又捡回并修好了它,同学情谊恢复如初。这个故事挺能反映小学生的生活现实的。但学习例文后造成的结果是,翻版式的文章千千万万,内容,情感和中心一模一样,只是换了一个道具。
习作例文教学,由于偏于形式学习,忽视材料收集等作文内容的指点,出现了负面的效应。正是在这个阶段里,有很多老师探索作文教学跳出教材,另辟蹊径。探索的触角伸向四面八方,呈现出缤纷的状态:游戏后写作;练小品后写作;设计活动后写作;童话习作;寓言习作;老师讲故事梗概,学生添加细节……归总起来,探索和思考,都集中在帮助学生先找到习作内容的难题上,然后再寻找表达的形式。
如今看来,包括习作例文在内,所有的探索都是有价值的。在后期,对习作例文的处理方式也有很大的变化,回归到恰当的地位,不再是形式上必须照搬的金科玉律,它只是举例说明:作者发现的生活内容,寻找到了合适的方法来表述。
如今,习作例文早已退离教材,但走过的弯路,仍留下了许多启示。从一期课改之后。教材中的作文教学内容有了某种回归,并在回归的基础上有了升级。每个年级设若干个大目标,每个目标下必须完成几篇作文。每篇作文的提示都涉及两个方面:指导收集材料在先,指导如何落笔在后。这样的安排符合认识规律与操作规律,也给师生们留下了很大的实践、思考、总结的空间,大家应该更有所作为。
原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 朱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