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3: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少儿习作指导:内容在前,形式在后(一)
朱丽春
朱老师讲习作
  对一篇文章的评价,涉及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读者总是先被文章的内容吸引,觉得书中的内容是新鲜的、陌生的,是别开生面的,抑或是不可思议的,就会有一睹为快的阅读兴趣。

  然后,也被表达的新颖形式、独特语言所深深吸引,觉得文章原来可以这样来写,线索可以这样安排,人物可以这样出场,太别具匠心了,太出人意料了。或语言是这样清丽婉转,描写是这样惊心动魄,读后是这样荡气回肠。爱读书的人正是在这样隐秘的快乐中读了一辈子的书。

  少儿习作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也不可例外地具备内容和形式的两大方面。这两方面的关系,作为习作指导者的老师或家长,该如何处理才能对学生有帮助呢?在有明确的理念支配下的指点,或不明就里的眉毛胡子一把抓,效果是有很大差异的。

  我国作文教学走过长长的探索之路,许多的教材编写者、执教者都在实践和思考,希望做得好些,再好些。

  笔者做了一辈子的小学语文教师,有机会纵观了作文教学的演化过程,体会到了几代人为之付出的艰辛,也感受到了各种试验的利弊得失。

  在作文实践中的体会

  小时候读书,课程表上有作文课,但课本中无作文教材。遇到写作课,老师往往在黑板上写个作文题,没有任何指导,学生自己写作。有的老师会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写得比较正确的、好的,就喜悦地拿起学生的半成品读给大家听。有时候夸奖内容找得好,有时候也说形式写得正确。小作者会觉得备受鼓励,其他同学也会不由自主地“货比货”,或间接受到肯定,继续往下写。或直接受到启发,马上改弦易辙。但到底重内容,还是重形式,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没有强烈的意识。只是笔随心到,自然流露。像当时的农家种田,靠天吃饭。

  小学毕业考初中,只考一篇作文,没有老师教过学生根据题目套现成材料什么的,大家规规矩矩,该多少分,就多少分。

  现在想来,那时的作文课,也没什么不好,一切顺其自然。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可看作是学生习作的范文。课外阅读的书籍虽然不多,但大家有足够的时间去交换着读。善讲故事的同学,成为当然的小领袖。虽然老师没有强调内容与形式孰轻孰重,但讲生活中的故事总是第一位的,怎么样来讲,总是在有了材料之后再作考虑的事。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当时的不利之处,在于师资来源广,教学质量天壤之别。有些师资不能保障学生写作水平的正常发挥。想来当时的教育上层机构,一定在寻找科学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出路。

  等到我做了教师,“文革”使新中国十七年的教育被全盘否定。记叙文不再写了,大文章是写大批判,可以抄报纸。小文章是写检查,多做自我批评,就可以通过。足足十年时间,语文教师没有研讨过语文教学,所以笔者这一代人,对语文教学的研究,起步特别晚,当教育的春风吹起来时,大家早已过了人生的春天。

  例文教材带来的思考

  语文书中出现了一种区别于一般课文的教材,取名为“习作例文”,顾名思义,是让学生的习作,学有例子,仿有榜样。出现这样的教材,寄托着教材编写者的厚望:但愿学每册教材的学生,有一个个明确的写作目标,基本上要达到差不多的习作水平,避免会教的老师与不太会教的老师,教出的学生水平相差太悬殊。当时有种观点:写毛笔字时,先要描红、临帖,然后才能脱手自己写。写文章亦然,也要先有描和临的过程,然后才能独立完成习作。

  从那时开始,就有一些专门研究“习作例文”的公开课推出。这些公开课对例文本身,分析很透,每一小节写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在老师带领下,学生一起来咀嚼,嚼得碎碎的咽下去。

  据笔者观察,并不因为有了这样的习作例文教学课,小学生的作文就有了突破性的普遍进步。就像让大家观摩了別人烧饭煮菜,一招一式看得很清楚,也记住了流程。轮到自己来做了,发现没有备好米和菜,只能干着急。或者是找到的原材料是面和肉,记住的流程和招式又用不上了。也只能另起炉灶,使习作例文起不到示范作用。

  小学语文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依公开课的样,画自己习作例文课的葫芦,画出来的葫芦没有太走样,但是葫芦里的药,没有什么疗效。

  一部分教师在实践中觉得别扭,开始质疑“描、临式观点”,描临书法作品需要文房四宝,描临例文需要什么呢?需要自己准备好习作内容,这个问题未解决,描临也就谈不上了。再说,描临书法作品,一开始越像越好。那么描临例文是否越像越好呢?

  事实上已出现了一批与例文几乎一样的文章。小学生文章开始越写越假了。五年级有习作例文《小木船》,例文本身挺可爱的。写同学之间的友谊,用小木船作为线索,伙伴间在要好时赠作礼物,闹矛盾时摔坏了它,要分别时又捡回并修好了它,同学情谊恢复如初。这个故事挺能反映小学生的生活现实的。但学习例文后造成的结果是,翻版式的文章千千万万,内容,情感和中心一模一样,只是换了一个道具。

  习作例文教学,由于偏于形式学习,忽视材料收集等作文内容的指点,出现了负面的效应。正是在这个阶段里,有很多老师探索作文教学跳出教材,另辟蹊径。探索的触角伸向四面八方,呈现出缤纷的状态:游戏后写作;练小品后写作;设计活动后写作;童话习作;寓言习作;老师讲故事梗概,学生添加细节……归总起来,探索和思考,都集中在帮助学生先找到习作内容的难题上,然后再寻找表达的形式。

  如今看来,包括习作例文在内,所有的探索都是有价值的。在后期,对习作例文的处理方式也有很大的变化,回归到恰当的地位,不再是形式上必须照搬的金科玉律,它只是举例说明:作者发现的生活内容,寻找到了合适的方法来表述。

  如今,习作例文早已退离教材,但走过的弯路,仍留下了许多启示。从一期课改之后。教材中的作文教学内容有了某种回归,并在回归的基础上有了升级。每个年级设若干个大目标,每个目标下必须完成几篇作文。每篇作文的提示都涉及两个方面:指导收集材料在先,指导如何落笔在后。这样的安排符合认识规律与操作规律,也给师生们留下了很大的实践、思考、总结的空间,大家应该更有所作为。

  原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  朱丽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广告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广告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上海闲话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心理/情感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展报道
   第B11版:汽车/车展报道
   第B12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3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4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5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6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7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8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专版
   第B21版:教育周刊
   第B22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23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24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5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26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7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8版:人才
家里有个“生物角”专门饲养小虫子
少儿习作指导:内容在前,形式在后(一)
广告
新民晚报教育周刊/校园内外B23少儿习作指导:内容在前,形式在后(一) 2012-11-28 2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