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症,即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但现在这个名称颇有争议,主要是“痴呆”两字对患者不尊重,改名势在必行。
此病突出表现为健忘,古代就有患此病的例子。
晋代《搜神记》中有《老翁作怪》一文,讲述一户人家,每每丢失饭菜、鸡蛋,后来抓到一个老翁,“可百余岁,言语了不相当,貌状颇类于兽”,发现这些东西都是他偷吃的。令人惊讶的是,老翁的家距此只有几里,但他十多年来从未回去,因为老翁不记得自己的家了。
还有人年少时文采风流,老来却词不成句,成为旁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宋史》记载:“孙抃……居两府,年益耄,无所可否。又善忘,语言举止多可笑,好事者至传以为口实。御史韩缜弹奏之,罢为观文殿学士、同群牧制置使。”孙抃原为高官,后患善忘,遭人嘲笑贬职。
此病发展到严重阶段,会加速一个人生命的消亡。《夷坚志》中有一个《徐偲病忘》的故事。徐偲,官至建州通判,“暮年忽病忘,世间百物,皆不能辨。与宾客故旧对面不相识,甚至于妻孥在前,亦如路人。方食肉,不知其为肉;饮酒,不知其为酒。饥渴寒暑昼夜之变,一切尽然。手亦不能作一字。阅三年乃卒。”饮食、睡眠都已遗忘,又怎能长久?
古代医书对此病的治疗,多有记载。《类证治裁》曰:“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方药有加减固本丸等。但丸药制法繁杂,现代生活中不易操作。《寿世保元》载有“仙灵酒”一方,取仙灵脾一斤切碎,用纱袋包裹,浸于好酒之中,春夏密封三日,秋冬密封五日,然后开坛,随量饮之,常令微醉,不可大醉。谓其“老人昏耄健忘,服之最良”。但以上文孙抃、徐偲的身份地位,当时应有不少名医为其诊疗,而从文中看,最终疗效并不理想,可知此病难治。现代的药物治疗,也是以延缓病情进展为主。所以有医家提出“药固有安心养血之功,不若平其心,易其气,养其在己而已”(《证治准绳》),强调在工作、生活中不宜过度操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