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奇迹
澳大利亚南部的奥古斯塔港郊外有一片沙化荒地,煤电厂、炼铅厂点缀其间,偶尔能见到毒蟒蛇、赤背蜘蛛、袋鼠和鸸鹋,咸海水不时漫上岸边。这里唯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阳光。
德国人菲利普·绍姆韦贝尔带领一群来自欧洲、亚洲和北美的年轻人来到这片荒芜之地,买下一大块土地,建起一座沙漠温室,名为“阳光点滴农场”。由此,这片土地开始焕发生机。
“阳光点滴农场”的计算机化种植系统看起来简单,设计其实相当复杂。
这套系统的核心技术是太阳能发电和海水淡化。一个长75米的大抛物柱面镜全天候跟着太阳方向转动,将吸收的太阳热量集中到一根输油管上,油受热后,可为附近的储水箱加温。水是从地下深处抽取的海水,温室离海岸仅100米左右,抽取海水不但方便而且免费。
温室内,一面墙壁安装蜂窝状的风扇系统,用于通风和喷洒水分,使温室内保持凉爽湿润。种植过程可通过远程控制,当栽培负责人、27岁的加拿大人戴夫·普拉特有事进城或返回加拿大时,他只需通过一个智能手机软件,就能掌握温室内所有植物的生长状况。
创造这一切的是现年33岁的绍姆韦贝尔,“阳光点滴”公司的创始人兼CEO。他是德国人,家境富裕,在英国戈登斯敦受教育,拥有哈佛大学MBA学位,职业生涯始于对冲基金管理,曾就职于高盛银行,后来加入总部位于慕尼黑、从事农业投资的家族企业。
做起农业生意后,他意识到,现代农业无论号称有多“环保”,核心也只是“把柴油变成粮食再浇上水”。他开始寻求改变途径。“盐碱地农业”引起了他的兴趣。
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发现了英国工程师查理·佩顿和他的实验。
“海水温室”
利用阳光和海水这类纯天然资源来栽培农作物,是佩顿的发明。现年62岁的佩顿曾是伦敦戏院灯光师,后来创立“海水温室”公司。
1995年,佩顿与一些科学家合作,在特内里费岛按其理念创建一座实验温室,结果运行良好,引起外界兴趣。欧盟同意为项目提供部分资助。1999年,佩顿的项目获得“理性设计奖”,4万英镑的奖金让其团队得以在中东的阿布扎比和阿曼分别建设温室。
“海水温室”的主要运作模式是:在干旱地区抽取海水,海水一方面用来为空气加湿和降温,另一方面利用太阳能加热设备在蒸发过程中挥发掉盐分,产生适于浇灌植物的淡水。最后,剩余的潮湿气体被释放出温室,改善温室外植物的生长环境。海水蒸馏过留下的盐和其他成分可以加工再利用,或直接倒回海中。
佩顿现在家乡伦敦东部一栋三层建筑的屋顶修建实验温室。他在环保人士圈中名声赫赫,去年11月,他获得英国皇家艺术协会授予的“皇家工业设计师”头衔;早些时候,“海水温室”在英国最大的减缓气候变化奖“气候周”的最佳产品类别中夺得头奖。
佩顿的实验带给绍姆韦贝尔灵感。他说:“尽管他的方法显然是闭门造车想出来的,而且他的实验项目没有一个真正投入运行——事实上全都半途而废——他的创意还是有着不容忽视的发展潜力。”
前途无量
对佩顿的实验理论和环节加以改良后,绍姆韦贝尔的“阳光点滴”获得成功,在全世界得到广泛认同。
澳大利亚政府资助的海水淡化研究所负责人尼尔·帕尔默赞赏“阳光点滴”说:“这些人居然坚信自己能够做到这一切,这本身就已足够勇敢,富有冒险精神。”
“阳光点滴”团队信心十足,认为其事业“前途不可限量”。
如今,“阳光点滴”已跨越实验阶段,成功培育的西红柿、辣椒和黄瓜等蔬菜产量以吨计,并已进入奥古斯塔港蔬果杂货店,作为高端环保产品售卖。按照澳大利亚的规定,由于并非生长于天然土壤,“阳光点滴”的农产品不能归类于“有机食品”,但它在栽培过程中不使用杀虫剂和化肥,且卖相甚佳,对消费者颇有吸引力。公司正打算进一步拓宽领域,用同种技术生产鱼肉、鸡肉等蛋白质食物。
“阳光点滴”在南澳大利亚的项目18个月以来运行良好,声名鹊起,投资机构和连锁超市纷纷派人前往奥古斯塔港考察,以至于当地为数不多的旅馆和餐馆人满为患。
“阳关点滴”准备在澳另建一座耗资800万英镑、占地8万平方米的大型温室,计划年产280万公斤西红柿和120万公斤辣椒。同时,公司还在卡塔尔开展新项目,打算进一步推广这种技术。
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