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家庭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1月0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夫妻义诊,大爱穿越华年
戴洪英
▲ 方、杨20世纪80年代与两个女儿在大别山
▲ 方厚贤杨容正在为病人诊疗
▲ 2011年4月经市民投票高票入选第二届“感动浦东·十大典型人物·浦东好人”现场
▲ 2012年上海市十大杰出志愿者颁奖会上的方杨夫妇
  ◆ 戴洪英

  “博爱宽厚,贤良方正。妙手仁心,大爱无疆。古稀之年的他老而弥坚。热心公益的他古道热肠。26年的坚持,延伸至海外的义诊。他用中国传统医术无私奉献。他以义诊之举彰显良医大德。”

  以上文字,是在去年3月1日举行的“学习雷锋好榜样——上海杰出志愿者颁奖典礼”上对上海十大杰出志愿者方厚贤的颁奖词。鲜为人知的是,他的妻子杨容始终默默地站在背后。50年来,这对爱侣因中医而结缘,用国粹作奉献,坚持义诊26年,共同书写大爱人生。

  志同道合相识相恋

  2012年是方厚贤与杨容相识50年。方厚贤祖父方行维与杨容祖父杨永璇,同为上海曙光医院专家,两家堪称“世交”。方厚贤曾祖父方澍桐系福建名医,其祖父方行维自幼随父习医,上世纪20年代即被誉为“京津四大名医”之一。历任上海曙光医院主任医师,上海中医文献馆馆员。杨容祖父杨永璇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氏针灸”创始人。上世纪30年代,杨永璇因针灸疗法自成一派,在名医云集的八仙桥与陆氏针灸、石氏伤科呈三足鼎立之势,周信芳等都曾慕名求治。历任上海针灸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中医学院针灸系副主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针灸科主任等。他独创的 “杨氏絮刺火罐疗法”,成为杨氏针灸流派的一大绝活。

  两人都自幼在悬壶济世的环境中长大,对祖辈们“仁心仁术、济世苍生”的遗风耳濡目染,心神向往。成为大学同学后,秉承中医传统的共同志向使他们渐渐萌生爱情。即将毕业前夕,一场暴风骤雨席卷而来。一时间,两家祖父都成了“反动学术权威”,他们的命运也随之改变——分配到安徽岳西县徐良乡卫生院。杨容祖母原本还嫌弃方厚贤只是学生,事业未成,不太满意孙女的选择。可家庭的灭顶之灾瞬间让她改变想法——与其孙女一人远去大别山,还不如与方厚贤相伴而行。两人完成人生大事后携手走进大别山。

  同甘共苦相爱相伴

  到徐良乡后,首先面对的是听不懂老乡的话。这怎么行医啊!杨容急得哭了。方厚贤一边安慰妻子,一边拽着妻子背起药箱,深入山乡民居,渐渐地终于过了语言关。乡民不在意他们是“黑五类”子女,只知道他们是大城市来的医生。大别山的淳朴民风,使他们找到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卸掉了精神包袱,忘记了条件艰苦,很快与乡亲们打成一片。每每到乡民家出诊,乡民二话不说,到鸡窝里掏出鸡蛋给他们煮一碗“水潽蛋”。对乡民来说,鸡蛋是换取盐和煤油的“钱”,非常宝贵。这让两人十分感动,他们更真诚地为乡民诊疗。乡民们说:“你们哪里像是大城市来的‘上海佬’?就像一个土生土长的‘山头佬’!”他们推行的“简、便、廉、验”疗效很好,很快在乡民中建立起信誉。为了使他们能给更多病人看病,组织上把他们调到来榜区医院。

  来榜区离县城24公里,山道弯弯,交通十分不便。急重病人往县医院送,往往经不住颠簸。面对山乡现状,方厚贤开创了“中医急症”项目,在治疗急腹症和疑难重症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乡民在山里易受风寒得病,他们自制了木结构的“红外线”治疗仪,开展了针灸、中药、理疗相结合的“新医疗”项目。很快医院就成为安徽省卫生厅农村重点医院,方厚贤连续6年被评为岳西县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名声渐渐远扬,县医院几次来调,他们没有去。来榜有他们与乡民的深情,留下他们青春的足迹。

  但最终,他们没能留下来。方厚贤的父亲得到平反,南京向他们发出了商调函(方厚贤父亲生前在南京)。

  1985年3月30日,他们告别生活了18年的老区。乡民们站满了马路,含泪送别,鞭炮声响彻了山涧。回到周浦后,他们没有忘记大别山。如今,几乎每年他们都会回“家”,带了医疗队去义诊,引进25万元电子胃镜设备捐赠给曾工作过的岳西县来榜医院,为徐良乡、来榜区分别引进30万元、50万元修建了两座希望小学,并资助24名贫困学生复学。

  每次去,站在来榜医院门口,就会有很多老乡拥过来,要他们看病。能被病人如此信任,这是他们最大的安慰。

  感恩报恩携手义诊

  1985年,他们返回南京,但最后却落户上海浦东周浦。因为南京没有住房,杨容父亲援手让他们回到周浦,与父亲挤住在一起,他们作为人才被引进周浦医院。

  此时,方厚贤在哈佛大学任教授的姐姐动员他们去美国发展,方厚贤没有答应。后来,在市政府的关心下,相关领导作了批示:“请南汇县政府酌办,望告结果。”不久,他们终于解决了住房,有了自己的家。

  小家终于安顿下来,大别山形成的服务理念、回周浦受到组织的关怀信任,使他们萌生报恩想法。当杨容提出用义诊回报社会时,方厚贤也正有此意,妇唱夫随,一拍即合。他们联络了侨界医生胡麦琍,自发组成了“侨联周浦义诊组”。

  1986年5月8日星期四日晚上,第一次义诊开始了。挂号、开方、针灸都不收费,一下子来了几十人。义诊组的名声渐渐传扬,义诊的驻地不断扩大。

  一年冬天,周浦附近一位50多岁农民在家中突患脑梗,口眼歪斜,言语不清,右侧身体瘫痪,正在义诊的方厚贤、杨容闻讯后立即赶往病人家中。杨容先施针灸,方厚贤开出一剂“平肝熄风、滋阴潜阳、活血通络”的中药方。之后,他们每周两次前往病人家中,进行复诊与针灸。两周后,病人语言清晰,口眼复正。一个月后,病人可以下地走路,端碗进食。再之后,生活可以自理,恢复如常。

  又一个晚上,义诊已近尾声,只见一个40多岁穿着工作服、患有面瘫的安徽农民工在门口徘徊,他去过一家医院因费用较高就不再去了。当他在门口犹豫不决时,杨容主动招呼了这位农民兄弟,打消了他的顾虑。经过杨容的针灸治疗,三次后就痊愈了。

  美国夏威夷侨领陈仕倚日籍夫人,因患坐骨神经痛行走不便多年,在美、日寻医求治,虽缓解了疼痛,但仍行走困难。此时,国务院新闻办拍摄的电视片《中医世家后代——上海南汇方厚贤杨容》在海外播放,陈仕倚看后,便带着坐在轮椅上的夫人专程来上海,找到义诊组。经他们以传统针灸手法配合“祛风化湿、通经活络、强筋壮骨”中药施治,3个月后,陈夫人行走自如。

  26年来,在每周一次义诊同时,他们还坚持为残疾病人上门义诊。两年前,接到周南村一位农民来电,讲他60多岁老母受风寒导致下肢瘫痪卧床。他们立即骑车十几里,赶到患者家里。两年多来,他们免费为老太针灸复诊,风里来雨里去没有间断,现在老太已能下床做家务活。

  如今,义诊组立足浦东、面向全市,已经辐射到26个外省市并延伸到海外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服务总人数已超15万。

  老而弥坚比肩偕行

  几年前,方厚贤夫妇相继退休,但仍坚持“义诊”。区委和区政府非常支持,区卫生局拨专款组建了以方厚贤夫妇命名的“名中医工作室”,以他们为导师,培养一批能继承学术流派特色的地方名医。2008年9月,名中医工作室在周浦卫生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每周一、四下午,工作室内人头攒动,不少是从上海市区坐车两三个小时甚至从外省市赶来。工作室实行普通挂号,病患以最低诊疗费用,享受专家级医疗服务,许多疑难杂症得到缓解治愈。

  2011年1月28日,有一面书有“医德高尚,妙手送子”的锦旗送到方厚贤手里,这是一位已愈不孕症患者。一年前,女子来求诊,服了方厚贤开的“益气养血、扶正调经”中药后,两个月后怀孕,之后顺利生子。行医多年,方杨夫妇收到锦旗不计其数。

  由于两个女儿没有学医,他们将两家医术传承教给“名中医工作室”几位年轻医生。他们带教的6位学员,有的考上了上海中医大硕士研究生,有的晋升了主治医师,有的开设了“方师四金排石汤治疗”专科门诊,已树立专科影响。看着年轻医生成长,他们为祖传中医遗产后继有人而欣慰。

  在百姓赞誉声中,也遇到业内同行不解。有人说,义诊会贬低医生价值。更有人算了一笔账,假如每次收10元诊疗费,少说也是100多万元。可他们很淡定,说:“医生的价值就是救死扶伤、造福百姓。”他们住的是20多年前分配的80多平方米公房,用的是从大别山拖回来的旧家具。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乐在其中。

  结缘五十载,他们也有遗憾。最大的“歉疚”是忙于事业,对女儿关爱太少。两个女儿都生在大别山,跟着父母吃了不少苦。回周浦后晚上忙义诊,对女儿功课无暇过问,连晚饭都是女儿自己对付。所幸女儿很自立、争气,都考上了大学,现一个在南京,一个在上海,事业有成。两个小外孙出生后,他们不顾辛劳带在身边,到了入托年龄再送回。两个外孙现都成了“棒小子”,一个获“奥英”比赛全国二等奖、上海一等奖,是上海重点中学重点班班长;一个获“奥语”比赛全国二等奖、江苏一等奖,小学四年级已成“业余围棋四段”高手。说到两个外孙,两人笑得合不拢嘴。

  方厚贤夫妇义诊之举,得到社会各界肯定。周浦义诊组先后被评为国务院侨办、市委统战部、市侨联等先进集体。央视、上视、东视等先后为义诊组制作了专题片在海内外播放。方厚贤获“感动浦东十大典型人物”、“浦东十佳志愿者”、“市十大杰出志愿者”、“全国优秀志愿者”等称号;杨容也获“市三八红旗手”、“市巾帼奖”等,他们家还获得了“市科学生活家庭”称号。

  今年是方厚贤夫妇结缘50年,为弥补当年缺憾,他们自带相机在周浦公园补拍了婚纱照。50年携手献大爱,他们爱得深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民生新闻
   第A06版:冬令热线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法治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家装之窗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新民环球
   第A22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23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24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
   第B04版:夜光杯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连载
   第B07版:阅读
   第B08版:广告
夫妻义诊,大爱穿越华年
新民晚报家庭周刊B01夫妻义诊,大爱穿越华年 2013-01-04 2 2013年01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