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一个旅伴在森林里行走,突然窜出来一只大老虎,你该怎样逃生?”一篇很流行的“美文”里,首先想象出这样一幅场景。然后给出了答案:你不需要跑得比老虎快,你只要比同伴跑得快,老虎就会吃他不吃你……
类似的美文很多,有的还被收入《年轻人不得不读的哲理故事》之类的书籍,似乎很受欢迎。可想而知,在这种自私自利文化产品熏陶下,年轻人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点文化的年轻人,能从这类“心灵鸡汤”里吸收“营养”,那么文化较低的市井中人呢?“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好人不长寿祸害活千年”……这类俗话数不胜数,他们也不缺少“营养源”。
优胜劣汰,弱肉强食。近二三十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成王败寇的价值观也在渐渐流行。思想必然影响行为,所以看到北京某救护车在路上得不到避让、致使患者身亡的新闻,许多人并不奇怪。这种事情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我们小区的消防通道,就常常被乱停的私家车堵塞,多次发生急救车开不到楼底下的事情。可是在喷着“消防通道严禁停车”的路面上,依然有私家车理直气壮地停着。因为耽误病情的并非他们亲人,即便是,他们以后不乱停了,也会有别人乱停。
实际上,我们的社会不缺品德教育,不过都集中在学校阶段,而且入耳不入心。考前死记硬背,考后抛在脑后。影视文学作品中泛滥的成王败寇、无耻者无畏的观念,更能潜移默化带给世人负面心理暗示,于是造成正不胜邪的后果。
其实理性分析一下,丛林法则并不能无限适用于人类社会。如果拼力量、凶猛、自私,人类肯定不是豺狼虎豹的对手,根本不会成为地球上的王者。人类靠的是社会化协作,靠的是动物界没有的社会秩序,如此才能形成强大合力,从而在数以万计的物种中脱颖而出。
达尔文战胜孔夫子,做人以禽兽为师,这是很愚蠢的思想。丛林法则只是“术”,它必须在道德约束下运用。假如人人自私自利,不顾他人,人类的末日将不会只是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