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年夏天,我带着全家外出旅游,跟的是单位谈好的百人大团,浩浩荡荡一起同行的都是单位同事。
团大,一些安排自然无法周到,站着等候,便成为行程中常有的形态。都是熟人,站着聊聊景色、抱怨抱怨不周的安排也没什么不好。但随我行的婆婆却不这么想,她抱着孩子,总是显得很着急:着急没有热乎的饭、着急没有安静的住处。于是一路,她都在慌忙地争抢,上船要挤到前面走、拿房卡要抢在人前拿、就是看景致也要挤到前头看……我很尴尬,又不好不随着她。好在同事们都很理解,都谦让着说:“让老人孩子上前!让老人孩子上前!”
婆婆是上世纪50年代生人,相信大家都知道他们这代人经历过怎样的物质匮乏,而饥荒烙在心底形成的条件反应就是:快抢、快挤、快跑。所以,对于身边出现老人霸占公共资源什么的,我都像对婆婆一样体谅,他们是饿怕了穷怕了落后怕了,那种害怕已经深入到骨髓,没办法剔除了——也许,他们还把这种害怕不经意传给下一代了。
再说身边买菜的场景。我常去一个鱼摊买鱼,她家的鱼保证野生,所以畅销,买她的鱼必须起大早。而常常我起了大早也不一定买得到,为什么?女人一来,桶一打开,几十双手伸进去自个儿往外掏,等买鱼女人想起我的时候,里面已经没有什么鱼了。这就是物质匮乏造成的哄抢。如果鱼多,会这样吗?
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年代挤公交车么?车少人多,我们必须用劲挤才能挤上去。否则,一拨又一拨的人上来,你就等着被晾在路边、等着迟到、等着永远到不了目的地吧。那时我小,跟在大人后面挤公交,想想简直是噩梦——脑袋都被挤扁了,大人还一个劲地催促:往前钻!往前钻!现在,再也没有人挤公交车了,一般城市里,5分钟一个班次。没人挤了,是吧?
所以,对北京堵车事件,我觉得不是车多的问题,而是路窄的问题。如果把路修宽了,甚至开辟出专供救护车行驶的车道,也许一条人命就获救了——物质,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啊!
希望随着物质的丰富,我们的挤占意识会逐步被淡化,直至某一天,大家都不慌不忙,谦和礼让。想到那些,内心宽慰不已,我们还是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