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消费容易使人冲动,买回家的东西半数成鸡肋。友人殊殊就是其中一个,商场每逢活动必到。冲动败回后常要懊悔,要么送人,要么退换。这一来二去,把她老公折腾成“哲学家”了,一句“可买可不买的东西尽量不买,非买不可的东西请再三考虑”成了我们买前导读。这句“至理名言”在我们这小圈子里频繁运用,治理了众多姐妹盲购的病灶,我沿用到今天,购物出门前,必定背诵三遍方可出行。
在商场的购物狂潮中,我曾和她并肩奋力踏浪了一次。我们汗流浃背地从一楼逛到六楼,再从六楼蹿到一楼,上上下下层层柜柜仔细琢磨推敲计算着合算不合算的排列组合。待到大包小包走出商店,吭哧吭哧拎到家里,发现都是些可买可不买的东西,这才想起她老公的“哲理”在购物狂潮的人海里容易湮没。让人悲痛的是,买的一件衣服还未穿,十天后直接打了对折。
有过这种经历,对商场的噱头我有了免疫功能。去年“五一”商场搞活动时,看中一双1290元的新款鞋,我捂紧口袋不出手,退潮之后只出了八百还有找头的价直接买下。像这种购物狂潮,商家每年都会大大小小掀起十来次。消费者需冷静,购物选在退潮时。蔡小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