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现在的设计有文化的不多,而现在的设计师文化底蕴深厚的更少。且不说有多少是饱学之士,就说今天从业的设计师们有多少在大学里还上语文课、历史课、人文课?多乎哉,真不多也!
我不敢去问那位“扶老”的雕塑者知不知道中国“孝”文化有多深的水、多厚的民间基础,有多少习俗和禁忌,有多久的传统,这些传统优势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并成为国人观念和行为尺度的;我们只想问,如果他连24孝都说不全,就去雕一尊“扶老”像,不出这样的洋相那才叫怪事!更何况,这种注释图解式、喜感颇强的创作,较为直白地侮辱了我们的审美能力。设计者们,真的要好生读书!
让设计创作者有文化,教育当然要先行,所以我们十分赞成有条件的大学在古建筑专业研究生中开设“建筑文献”课,我们还希望在现今严重偏工程、偏技术图纸的艺术类本科专业中也开设古文课,而这也正是“文化强国”建设必须补上的重要一课。因为,要有文化强国,必须先有“文化强人”,而作为中国人,英文课是不应该比中文课课时安排还长的!
但面对更残酷的现实是,现在数量庞大的设计队伍,缺的就是中国文化课,所以我们建议在制度安排上,要在每件设计稿出来前,补上“文化”课,中外传统文化、建筑设计文化、审美文化,尤其是中国历史文化课;还有,在设计作品出炉时,还要有文史专家的签名并问责的制度。
设计是马,文化是缰。缰绳紧松合适,马才能奔驰千里;同理,艺术作品被传统文化土壤深深滋润,方能并灼灼鲜美地开放,合适合宜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