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民智开先河
一部百集纪录片尚未拍摄完成,就先行播出部分内容以听取观众意见,这是以前闻所未闻的新鲜事,不仅开创了荧屏制作注重民意汇集民智的先河,也显示了其严谨的拍摄作风和严肃的史学态度。据悉,《中国通史》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组织撰稿,并邀请国内多家重点大学、专业机构的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创作的百集大型纪录片。它在丰富的历史资料基础上,充分吸收当代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时代演进纵向贯通,问题分析横向展开,回顾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道路,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这样一部具有权威性的荧屏巨制,不仅需要众多专家学者为它严格把关,更需要广大观众共同为它保驾护航。
专家把关有局限
有时,仅仅依靠专家学者进行把关还是不够的。如最近在各大卫视热播的史诗大片《楚汉传奇》,尽管也邀请了《百家讲坛》的“人气教授”王立群担纲历史顾问,但播出后依然受到广大网友的大吐槽,其中质疑最集中的就是剧中出现的诸多史实性错误,如秦代的孩童竟然在诵读宋代的名篇《三字经》,如韩信竟然不拿汉简而在读纸书……激烈炮轰,体现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其实,即便是专家教授云集的央视名牌栏目《百家讲坛》中,也由于经常出现史学错误而引来激烈批评,有人呼吁,千万别把《百家讲坛》当成学术论坛。中国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李治亭就炮轰过央视《百家讲坛》中的易中天、阎崇年等。他说:“所谓的‘品三国’,品的到底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呢?这有很大的不同。《三国演义》本身就带有艺术成分,可以随意品,但《三国志》可严肃得多,要‘品’的话就要注意真实性。”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毛佩琦在《百家讲坛》中讲明史,但他主讲的明史就被《咬文嚼字》挑出过多处差错。
减少遗憾靠观众
《中国通史》是我国近百年来最完整、最系统、最权威的一部中国通史。把它搬上荧屏,要经得起历史考验,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误人子弟。其实,《中国通史》曾出版过的彩图版就引发过激烈的争议。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王曾瑜对它提出过严厉批评,称这是学术垃圾,说:“戴逸、龚书铎在主编《中国通史(彩图版)》时,只是挂个空头主编,而全书是出版社临时找了一些南郭先生,将今存的各种通史胡乱传抄而成。”但曾任中国史学会会长的戴逸却对此反驳,称《中国通史(彩图版)》是部好书,休想封杀。两位资深专家意见截然不同,可见有时专家意见不仅有局限更会有分歧。这就是前车之鉴。
由于我们的荧屏上已有太多的遗憾难以弥补,由于拍摄《中国通史》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更要集思广益,汇集民智,减少遗憾。为了对历史负责,应该为百集大片《中国通史》试播七集听取意见拍手叫好,因为,这能保证让中华五千年历史更好地照亮未来中国。
首席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