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1月1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说琴铭
钟菡
▲唐大圣遗音伏羲式琴
▲唐大圣遗音琴铭文
▲宋鸣凤琴铭文
▲宋徽宗赵佶《听琴图》
▲唐枯木龙吟琴印章
▲南朝荣启期抚琴砖刻
  ◆钟菡

  曾在一本诗文选集里读到明才子徐渭的一篇《石磬铭》,“客话余,煮茗罢,两三声,秋月下”,颇具文人雅趣,又画面感极强,配上丰子恺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定然对味儿。正如不少诗句都是题在旅馆墙壁或是梁柱上的,看到表面光滑空白的器物,古人难免涌起刻字的冲动,于是就有了“铭”这一文体的产生。古琴的底部为一块平整木板,正是绝佳的书写所在。因此不少老琴都是有琴铭的,其中不乏名家手笔,拓成纸片,常常是一段极优美的文字。

  昭明太子在所编的《文选》里面,列有专门的“铭”的文类,并在其序文中说“铭则序事清润”。不过,“铭”这种文体实在很难讲有什么写作规范,有的三言,有的四言,有的杂言,还有入韵和不入韵之分,但“清润”这一点上倒是可以意会的。好的琴铭能与宝器相得益彰,传为佳话,像是文天祥的“蕉雨琴”琴铭“海沉沉,天寂寂,芭蕉雨,声何急,孤臣泪,不敢泣”,与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相对读,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琴铭从内容上看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说明琴的优点,一类是记叙琴的经历。此外,一般还要注明琴的制作者、收藏者及制作年代、地点等等。有的琴由于年代久远,经手者众多,背面已经被各种字体、印章刻得密密麻麻。像是一张名为“紫琼”的琴,龙池四周用小楷刻得极为繁密,几乎已再无从下笔。而据我的古琴老师回忆,“紫琼”的收藏者还有一张“七子琴”,背后刻有明代七位才子的题跋,包括唐寅、文徵明、祝允明等,我是无缘得见,却也忍不住猜测,以这几位的性子,说不定会刻些“唐寅到此一游”、“顶伯虎”、“好琴留名,还好有空”之类。

  琴铭中最有味道的,自然是有韵之文。在一张“九霄环佩”背面,龙池旁左侧刻“超迹苍霄,逍遥太极。庭坚”。雁足上刻“霭霭春风细,琅琅环佩音,垂帘新燕语,沧海老龙吟。苏轼记”。苏轼所作的铭文是一首五言绝句,说明了琴音的特点,而黄庭坚所作则言其神韵,若将上下句倒过来,恰成了一副对联。当今最贵古琴宋琴“松石间意”上有乾隆“御题”的一首七绝:“古锦囊韬龙门琴,朱弦久歇霹雳音。安得伯牙移情手,为余一写山水心。”诗意中规中矩,私以为,若将末句“为余”改成“为孤”,更有帝王气派,自是一般琴人所道不出的。

  唐琴“太古遗音”上有宋代大儒朱熹手书的“养君中和之正性,禁尔忿欲之邪心。乾坤无言物有则,我独与子钩其深。”单就文字而论,或许还有些哲理,但刻在琴上,就显得有些无趣了。相比之下,倒不如无名唐人所刻的一联“佩剑冲金聊暂据,匣琴流水自须弹。”好的琴铭,如萧统所言,要能给人“清润”之感。像是两张“大圣遗音”上的铭文,一为“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一为“峄阳之桐,空桑之材。凤鸣秋月,鹤舞瑶台”。声律极为优美,尤其是“巨壑迎秋”四句,清冷幽绝,令人陶醉,唐诗中也难寻出这样的句子。与之类似的,还有宋琴“鸣凤”的铭文,“朝阳既升,巢凤有声。朱丝一奏,天下文明”,啧啧,真是“霸气外露”,与《倚天屠龙记》中的“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一张名为“朝阳鸣凤”的明琴,铭文于“朝阳既升”四句上,又多了“朱弦古调,不改其乐。听其自然,破我寂寞”,不知为何,总让我不由得想起香港电影中的“东方不败”。

  四言诗体兴起较早,大约与古琴的产生同时,用它来铭刻琴身,殊为合宜。这种诗体通透、纯净,仿佛有一种原始而神秘的力量,最能摄人心魄。据说是满清第一女词人、曾与龚自珍传过绯闻的顾太清的遗琴“清梵”,琴底刻有后人的一首铭文,“勿贵知音,勿尚识趣。悟到忘音,乃通音具。多情者谁,千古一遇。”短小精悍,咒语一般,令人心驰神往。

  若有人将历代的古琴琴铭做一整理,汇集成册,定能找到不少佚诗佚句。我有幸见到的,是老师家的一张名为“鸣玉”的琴。这张琴是清琴,并不怎样名贵,但因是吴景略先生亲手修过,故而老师最为爱惜,并以此命名自己的琴室为“鸣玉庐”,所立的琴社亦名“鸣玉庐琴社”。“鸣玉”通体黑色,琴底用隶书刻了一首诗,填以绿漆,诗云“尘心已净道心清,卧听幽泉石上鸣。采得商山三尺碧,天风吹下佩环声”,落款为“乙亥仲夏息澜居士为冰如题词”。“冰如”疑为久居上海的现代装饰美术家都冰如,其生卒年为1903—1987年,1935年恰逢乙亥年,或许为是年所刻。“息澜居士”遍查不着,不知为何人雅号,但可知“居士”多为隐居不仕者的自称,这首诗也颇有隐逸之气。若“采得商山三尺碧”,秦末汉初有著名的贤人隐士“商山四皓”,故在古代常将“商山”代指隐者,王维的诗里有“商山原上碧”的句子,或是取意于此。“天风吹下佩环声”则是琴名“鸣玉”的最好注脚,“佩环”即“环佩”,指衣带上所系的佩玉,杜甫诗云“环佩空归月下魂”,环佩相撞,叮咚作响,以之比喻琴声,殊为贴切。据《神奇秘谱》所记,有一首琴曲名为《天风环佩》,那“天风吹下佩环声”显然化用于此。而且,有一张明琴也叫做“天风环佩”,其琴铭作“古木之精,成此片玉。霜月皎皎,松风谡谡。对君写怀,归来一曲。举子偕隐,不惊宠辱。”以玉名琴,以琴铭喻隐,大家还真是想到一块去了。

  琴名与曲名相同者颇多,还有“高山流水”、“潇湘水云”、“秋鸿”、“石上流泉”等。“潇湘水云”的琴铭是一副对联“一曲流水传天籁,三弄梅花泛暗香”,“流水”即琴曲《高山流水》,“三弄梅花”即琴曲《梅花三弄》,而“天籁”又合自然界“流水”之声,“暗香”又像自然界“梅花”之境,对得不仅工,而且巧。据郑珉中先生文章所记,他曾为友人的爱琴取名“碧天秋”,并作琴铭“墨研清露月,琴响碧天秋”,也是一副雅致的对联。而琴名中最为清雅者,依我之见,当属宋琴“梅稍月”,其龙池下有阴文“青天碧海”、阳文“月佩风环”两印,皆填以金漆,从文意看,或也可视作一对。

  好琴名琴,常会引人争相“留铭”,时之一久,琴后文字过多,也会显得繁冗,叫人看后头皮发麻,失了应有的美感。在我看来,琴上之铭,不多不少,但两行书,一方印足矣。我如今正在寻一张合意的蕉叶琴,已试作一联,倘日后得遇,当作铭文刻于琴底,曰:“怅无绝色留君驻,幸有清音待子期”。“期”可作动词,为会合之义,“子期”又为古代知音者。于琴额之上,亦当刻“子期”二字,以为琴名,冀有一日能幸逢知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我国中东部严重雾霾直击
   第A03版:我国中东部严重雾霾直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读者之声
   第A15版:特稿
   第A16版:人才/招生移民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动漫
说琴铭
古代官员“离任”那些事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B07说琴铭 2013-01-13 2 2013年01月1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