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让夕阳更美丽系列之4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上海老将田径队出了马拉松“三剑客”。3位老人年龄加起来已经246岁,几十年如一日天天坚持跑步,如果把三个人的运动量加起来,一年就有9000多公里,相当于从上海跑到德国法兰克福。
儿女出资老爸出征
汪锦标今年已经82岁。最让老人骄傲的是他晚年生活爱上了长跑。75岁时,老汪第一次参加半程马拉松(21公里)就跑出了2小时13分48秒的好成绩,把大部分参赛的年轻人甩在了身后。耄耋之年,他依然行进在马拉松赛道上。一个月前刚刚结束的上海国际马拉松,汪锦标在雨中跑出了2小时55分54秒,“跑马拉松最重要的是学会坚持。如今我年纪大了,不要求成绩,只要跑完,就特别开心。”
执着是马拉松选手必备的素质。1991年,老汪退休后开始跑步,20多年每天坚持跑6公里,雷打不动。“一天不活动,生活里就像少了点什么。”
2011年,世界老将田径运动会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举行,选手都是自费参加,每人需要3.5万元。老汪退休工资不高,看着“天文数字”一筹莫展。儿女知道后,你一万,我八千,给爸爸凑路费。“后来,老伴也把这些年晚辈们送的压岁钱拿出来,大家的钱加在一起3.6万元,还超了1000元。”7月6日,正巧是老汪80岁生日,他在800米比赛中获得了第四名,这也是中国老年男选手在世界上的最好成绩。
弟子进步师傅开心
80岁,2007年上海国际马拉松全程(42.195公里),5小时58分22秒;
82岁,2009年上海国际马拉松全程(42.195公里),5小时46分17秒。
费炳祥满面红光,看不出他已是一位86岁的老人,更看不出的是他居然还是个“马拉松达人”。80岁时,费老成了马拉松赛道上的“大明星”,而且速度越跑越快,两年后居然把自己的全程马拉松成绩提高了12分钟。“希望到100岁时,我还能参加马拉松赛。”
“二十几年来,我每天跑一个多小时,10公里左右,如果要比赛了还得加量,要跑2个小时。”费老说话中气十足。
费老家附近有个小花园,那里是他每日锻炼的“运动场”。附近的男女老少都认识他。一大早,费老来了,花园里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他跑步,身后总跟着很多崇拜者。这些年,费老参加马拉松的故事传开了,小区里的邻居都跑来和他一起锻炼,他还收了几个徒弟。“最大的一个已经75岁,是名女同志。今年她和我一起参加了上海国际马拉松半程组的比赛,比我跑得还快。”看到“弟子”的进步,费老比自己提高成绩还开心。
越跑越快越跑越远
工作的年代,陆银凤是上海色织十三厂的生产能手,同事一年完成的工作量,她用9个月就能做完,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跑道上,陆银凤换上短裤背心就成了老年人里的“东方神鹿”,为国争光,披金戴银。
44岁时,陆银凤在中山公园开启自己的“跑步人生”,一晃34年眨眼间过去了。“那时候,我参加了长宁区长跑队。队伍里很多长跑爱好者,男男女女经常一起从市区跑到郊区。”一路上,女同志都掉了队,只有陆银凤还咬牙坚持跟在男同志身后,一步也不放松。回忆当年事,陆银凤感慨万千。“这么多年过去了,当时和我一起跑步的人,现在只剩我一个人还在跑。”
78岁,跑步已经是陆银凤生命里不能缺少的一部分。“现在,我每天凌晨3点起床就去跑步十几公里,马路上一个人也没有,很安静。下雨了,我就去延安路高架下跑,总之一天也停不下来。”
越跑越快,越跑越远。上海、杭州、南京、北京……这些年,陆银凤的马拉松足迹踏遍全国各地。“我还走出国门,参加了西班牙、泰国、日本、美国举办的世界老将运动会。”陆银凤家里珍藏着几十枚奖牌。“这枚是在西班牙得的,那枚是在美国获得的……”说起跑步的经历,老人一脸幸福。
后记
上海老将田径队里“精英荟萃”。老人们平时“各自为战”,不定期在交通大学集中训练。主教练张林德还会一本正经地搞场队内测试赛。
这些年,上海老将田径队在赛场上硕果累累,获得国内外重大赛事的奖牌不计其数,尤其是队中的长跑者,风光无限。“我家里光是金牌就有2o多枚。”陆银凤说起自己的长跑成就,一脸自豪。汪锦标在袋子里掏出一把奖牌和一沓证书。老人咧嘴一笑,“其实这只是一小部分,我家里还有很多呢。”耄耋之年,锻炼中找快乐,运动中寻健康,而且一跑还跑出名堂,在世界田径的版图上,留下了这些中国老人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