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修前的10天免费开放参观,让已经暂停演出的上海大剧院又成了市民关注的热点。
昨天中午,等待入场的观众长队,顺着黄陂北路到人民大道包围了上海大剧院。按照原定参观计划,每天将接待800位观众。但是,本周一的参观人数就达到了4895人,昨天更是掀起热潮。下午3时多,工作人员最后一次按下计数器的键钮,居然跳出了“9721”的数字。
许多人第一次参观
周一上午,前来上班的工作人员被大剧院广场上长长的队伍吓了一跳。打头的几位市民赶大早五六点就来了。阳光灿烂,天气晴朗,尽管队伍很长,大家倒也安安静静,秩序井然。几位老人还开着玩笑:“上海人民在世博会的时候,就经受了高温天气排队的考验。今天风和日丽,排这点队算得了什么?”
事实上,人流确实移动速度相当流畅。记者测算了一下,队伍最长的时候,排上约30分钟就能到达入口。随着人群进入大剧院广场,发现参观者的愿望也不尽相同。三五成群的在广场上端起相机手机拍个不停,还近距离细细品味建筑外观;单个观众大多直奔大堂,似乎急着要一探剧院内部设施。进入剧场,顺着拦起的通道穿过观众席,可以登上舞台。许多人还是第一次进入大剧院,张望着红背黄边的观众席和灯光辉映的四周,听到喇叭里传来“投入使用近15年来,累计演出场次8387场,迎来超过千万人次观众”的录音讲解,感叹之声不绝于耳。
剧院中午放弃休息
市民参观上海大剧院的心情,显得十分迫切和强烈。大剧院副总徐寅告诉记者,由于人手不够,中午照理要闭门一个半小时打扫整理。但是,保安刚要劝阻继续排队的人,围上来的大伯大妈们有的像小孩一样恳求,有的如领导教训新进员工般振振有词,剧院方只能放弃午间休息。想让员工分批出去吃点快餐赶紧回来,周围的小吃店快餐店居然也挤满了参观者。
记者在大剧院内看到,最热门的参观点除了舞台,六楼的观景廊、经常举行艺术家见面会的贵宾室、走廊里的一幅幅海报剧照前和大堂里的纪念品销售点,都挤得水泄不通。
广场上的“学雷锋”节目单义卖活动,让许多喜欢艺术的参观者“满载而归”,一些大妈还施展起逛菜场的技巧,拿着5元钱一本的节目单与工作人员讨价还价,“不开发票可以便宜点”“多买几本能否送一本”之类的对话,让人忍俊不禁。不过,绝大多数观众走进了剧院之后,就如登入艺术殿堂般脸容庄重。问一位老伯为啥从宝山特地赶来参观,步履颤巍巍的他,回答倒是很爽快:“我们老人是有辰光,缺内容,平常只好待在家里守着电视机。出来走走看看艺术殿堂,心情会好很多。”看到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空荡荡的观众席里留影时的恋恋不舍神态,真是让记者有点触动。
需求与现实有距离
上海大剧院免费开放掀起市民参观热潮,毫无疑问,反映了市民向往以艺术充实生活的精神需求。近年来,上海积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文化设施的完善、剧场公益低价票政策的实施、艺术普及活动的广泛开展等,都受到了市民的欢迎。然而,上海仅60岁以上的老龄户籍人口就已达四分之一,老龄空巢和高龄独居的形势相当严峻,而参与艺术活动,既能填补老人们精神生活的空白,还能弥补他们参与群体交流的不足。因此,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重要场所的剧场,应更多地开展符合老年人需求的公益项目。
在与上海大剧院工作人员谈起这个话题时,他们也深有感触地说:“出现意想不到的参观人流,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因此,有人提出:大修之后的上海大剧院,能否腾出白天的演出空档,策划内容丰富的活动,让市民既能参观又能增长知识?其实,不仅是上海大剧院,全市更多的剧场以及文化场所,除了坚持在双休日举办文化艺术活动之外,如果能得到政府的进一步资金支持,在工作日期间见缝插针设计更多的公益项目,一定能消化或缓解“有辰光,缺内容”的城市老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