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阅读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3月1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代才子苏曼殊因何欲刺康有为(1)
刘小清
  ◆刘小清

  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坛上,有一位令万千读者仰慕的奇才,他集诗人、作家、画家、翻译家于一身,其清雅秀丽之诗、潇洒俊逸之文、清新绝俗之画、缠绵悱恻之小说,令多少人为之倾倒。尤其是他创作的恋情小说《断鸿零雁记》、《天涯红泪记》、《绛纱记》、《焚剑记》、《碎簪记》和《非梦记》,以惆怅、感伤、忧郁之情,细腻地叙述了一个个梦萦情牵的爱情故事,因而有人谓其开“鸳鸯蝴蝶派”之先河。他就是一代才子苏曼殊。然而,这位看似多愁善感、文采斐然的一介文士,却又有着血气方刚、扬眉出剑的豪侠之气。特别是当年在香港听说康有为的不义之举后,愤然而起,意欲诛之,充分彰显了苏曼殊豪侠正义性格的一面。

  日本求学,投身革命

  1899年,时龄15岁的苏曼殊到日本求学,他先后入横滨大同学校、东京早稻田大学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预校。苏曼殊在日本求学期间,适逢民主革命教育家章太炎和革命党人孙中山、黄兴等经常赴日,在留学生中宣传反对满清、振兴中华的革命思想。苏曼殊极受鼓舞,并随之弄潮于革命激流。他参加了旨在推翻清王朝的青年会,会员中还有之后在中国近代史中名声显赫的陈独秀、冯自由、蒋百里、潘赞化等。之后苏曼殊又参加了“抗俄义勇队”。

  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国内学生家长的极大惶恐。当时在商界任职的苏曼殊表哥是其经济接济人,他对苏曼殊的“不务正业”非常不满,最后断然停止经费资助。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苏曼殊决定回国。

  1903年,苏曼殊登上“博爱丸”号轮船返国。那天,大雨如注,伫立船头的苏曼殊看着岸上冒雨为他送行的同学、挚友,不禁百感交集。作为一名热血青年,他此刻的心情已经截然迥异于刚赴日本的时候。此次返国,他要到反清斗争第一线,成败利害,无法预料。他不禁有一种苍凉悲壮的心境。行前,他专门作七言诗二首赠给他的老师。

  其一:

  蹈海鲁连不帝秦,

  茫茫烟水着浮身。

  国民孤愤英雄泪,

  洒上鲛绡赠故人。

  其二:

  海天龙战血玄黄,

  披发长歌览大荒。

  易水萧萧人去也,

  一轮明月白如霜。

  苏曼殊为推翻清政府义无反顾的决心,准备在浩茫的烟水中去寻找自己归宿的志向,跃然于字里行间。

  回国后的苏曼殊经苏州抵达上海。当时章士钊联合陈独秀、张继等在上海创办了《国民日日报》,鼓吹革命。正是《国民日日报》吸引了苏曼殊。这张在上海英租界内出版的报纸,是当时革命派的主要喉舌,加之陈独秀、张继又都是苏曼殊在日本留学时的青年会故交,于是,苏曼殊风尘仆仆直奔报社而来,要与他们一起为国民革命呐喊。

  在《国民日日报》工作期间,是苏曼殊纵横文笔、进行革命宣传最热情洋溢的时期。他处在生命史上的黄金时期,燃烧着旺盛的战斗热情。十几天内就撰写了歌颂俄国虚无党党员郭耳缦的《女杰郭耳缦》和《呜呼广东人》两篇语调急切的革命文章。不久,又以《惨社会》为名,翻译发表了雨果的著名小说《悲惨世界》,这是苏曼殊一生中翻译的重要作品之一。

  《国民日日报》旗帜鲜明、言论激烈,引起了清廷的极大恐慌。清廷严令沿江各省不准商民买看该报,并严禁邮政局发行代售该报。然而清廷的这一举动却适得其反,《国民日日报》因此更加闻名遐迩,以至于“发行未久,风行一时,时人咸称《苏报》第二”。

  上海受挫,南下香港 

  在《国民日日报》工作的这段时期,是苏曼殊革命热情最为高涨的时期,同时也是他心情愉快、舒畅和充满快乐的时期。当时苏曼殊同陈独秀、章士钊、何梅士同住一室,他们观点一致,相处亲近,彼此相见恨晚。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夜抵足眠,日促膝谈,意气至相得”。

  陈独秀年长苏曼殊5岁,他的作风、为人、学识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苏曼殊。在报社两人共事的这段经历,奠定了以后他们之间终生不渝的友好感情。

  但是,正当苏曼殊为获得这样一个和谐、舒适的工作环境而深感惬意并准备在此大显身手的时候,却不料报社的编辑部与经理部之间因工作权限问题而闹起了矛盾,最终不可调和地引起法律诉讼。报社因此内讧一蹶不振,《国民日日报》这张在读者中倍受青睐的报纸被迫停刊。

  怀着一腔热血回国的苏曼殊对此大为失望。苏曼殊原本对革命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就缺乏思想准备。《国民日日报》的这次内讧无疑给了他单纯的心灵一次沉重打击。他内心充满了矛盾和苦闷,他睁大了眼睛注视着周围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茫然不知所措。最后他决定离开上海赴香港。

  当初回国时,苏曼殊就准备直达香港,因为当时的香港已成为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其中由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中国日报》社址就在香港。那时所有的中文报纸都是竖行排印,惟《中国日报》率先改为横行排印,使人耳目一新。1903年,中国留日学生革命运动蓬勃兴起,该报为了加强这些活动的报道,特聘时在日本的冯自由为该报驻日记者。苏曼殊准备离开日本回国时,冯自由专门给香港《中国日报》负责人陈少白写了介绍信。后因路费短缺,苏曼殊未能直接抵港而滞留上海。现在苏曼殊认为香港是他惟一可去的地方。

  《国民日日报》停刊后,苏曼殊与陈独秀、章士钊、何梅士4人仍然在一起租屋居住,但此刻大家的心境已不尽相同,往日的欢乐少了,更多的则是沉闷抑郁。此时的苏曼殊已极不适应这样的环境,他天天嚷着要离开上海,无奈同室几位挚友执意相阻。他们完全出于友谊,想留苏曼殊在上海共同谋一番作为。

  然而苏曼殊去意已定。为了达到离开的目的,他煞费苦心,最终施以小计。

  那天,苏曼殊突然显得兴致极高地邀请陈独秀、章士钊、何梅士一同去看戏。虽然陈独秀等对苏曼殊此时的雅兴颇感诧异,然而为了不扫他的兴致遂欣然同往。

  苏曼殊一行来到颇负盛名的三庆戏院,只见楼下沿街高挂的戏牌上写着:“特邀伶玉、小叫天谭鑫培”几个大字,楼上阵阵锣鼓声飘逸而出。眼见开演在即,他们快步上楼。

  然而戏刚开演不久,苏曼殊即起身说要回寓所一趟,陈独秀即问何故?苏曼殊回答:“没有带钱,回去拿钱后待会散戏好结账。”当时的戏院亦称茶园,边喝茶边看戏。顾客入座后并不买票,跑堂送来一碗茶便是一份戏钱,最后按茶结账。陈独秀闻之便说:“钱我有,今天我来请客好了,何必专程回去拿钱呢? ”章士钊、何梅士也一旁如是说。

  苏曼殊十分认真地说:“今天看戏是我发起的,应该我请客。我是一定要回去拿钱的。”众人拗他不过,只好让他回去。谁知,他这一去,直到散场踪迹杳然。陈独秀他们都很奇怪,回到宿舍后不仅未见到苏曼殊,连他的行李都没了。惊诧之余,他们在桌上发现了苏曼殊留下的一封信:

  “诸兄惠鉴:小弟不告而辞了,出此下策,实在不得已而为之……”

  此时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次看戏是苏曼殊的“调虎离山”之计,目的是怕他们挽留,动摇其去意。他们完全理解苏曼殊的这番苦意,只是苏曼殊就这样悄悄地走了,不免感到有些遗憾。

  苏曼殊不告而辞,悄然离开朋友。当晚,乘上英国轮船公司的一艘客轮前往香港。香港,对苏曼殊来说,是一个未知数,同时又是一片崭新的天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3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4版:全国两会·观点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消费者维权·特别报道
   第A10版:消费者维权·特别报道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消费者维权·特别报道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科教卫新闻
   第A16版:3·15专刊
   第A17版:3·15专刊
   第A18版:中国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彩票看点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文娱新闻
   第A26版:文娱新闻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体育新闻
   第A29版:体育新闻
   第A30版:体育新闻
   第A31版:财经新闻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军界瞭望·人物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军界瞭望·兵器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我家厨房
   第B12版:好吃/吃遍中国
   第B13版:好吃/酒旗茶垆
   第B14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5版:好吃/美食大观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新民楼市
   第B19版:新民楼市
   第B20版:新民楼市
   第B21版:新民楼市
   第B22版:新民楼市
   第B23版:新民楼市
   第B24版:新民楼市
   第B25版:新民楼市
   第B26版:新民楼市
   第B27版:新民楼市
   第B28版:新民楼市
   第B29版:新民楼市
   第B30版:新民楼市
   第B31版:新民楼市
   第B32版:新民楼市
一代才子苏曼殊因何欲刺康有为(1)
广告
新民晚报阅读B08一代才子苏曼殊因何欲刺康有为(1) 2013-03-14 2 2013年03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