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无数影迷都会好奇,那副深色墨镜的背后,还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甚至比他的电影更迷离和绚烂的故事。作为二十世纪华语电影圈为数不多的杰出导演——王家卫,至今他还恣意地活在自己的光影世界中。
活出自我风格没什么不好。如果说人生是一瓶酒,那么金色的好年华,则是每个人酿酒的最佳年份。王家卫,这个原本出生于上海的男人,更用自己的金色年华酝酿出更多绵软与甘美,为我们带来那琥珀色般的迷醉,和难以忘怀的味道。
他的金色年华——
心中有梦,才有未来
有梦才有热情,有梦才有坚持。最终让王家卫成功的还是对电影本身的梦想。年少时,由于住家附近有电影院,母亲几乎每天都带他去看电影。在那里,从上海移民到香港才5岁的王家卫,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从此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
当他1980年从香港理工大学毕业后,凭借自己对电影的理解与热情打动了主考官,让他这个外行人进入香港TVB导演写作辅导班短期培训,随之进入香港TVB电视台从事电视制作,并迅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编剧,踏上了梦想之路。
他的金色年华——
好酒不是一日酿成
好酒需要沉淀,好的导演也如此。多年来,王家卫已形成自己的电影风格,创造了充满技巧与优雅的另类世界,给人一种着迷的诱惑力,但背后的坚持和艰辛却是常人难以知晓的。
因不是科班出身,对于没有基础的他来说,起步显得艰难无比。剧本不得要领、故事冗长难懂、对话缺乏精彩和传神之处。老师的训斥,让他狠下决心,潜心研究历届奥斯卡的获奖影片和搜集来的世界经典对白。
新婚后一个停电夏夜,王家卫的太太深夜加班回家后却找不到他,最后在卫生间的浴室里终于发现:他已经在浴缸里睡着了,摆着一个并不舒服的姿势,而身边堆满了凌乱的手稿。因为停电,家里的浴缸就是最凉快的地方;为了剧本,他居然在里面工作。
他的金色年华——
活出自己的味道
而对于王家卫而言,自己的生活与年华,就该活出自己的味道。
对于众多导演向往的商业成功,他并不太在意,他说:“导演不是万能的,不是每个人都既能拍电影又能做生意,似乎搞什么都行,像万能导演。对于影片的市场前景我不太去想,我只是想到,有这么一群观众喜欢看这样的片子,让他们感到满意就够了。”
虽然如此,他拍戏要求却很高,演员可能开机前还见不到剧本,不知道明天拍什么,不断地NG,不断被折磨,可能最后一个镜头也没用。他说:“我的剧本不是先写出来的,而是写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这个演员,根据这个演员量身定制。能够征服张曼玉、梁朝伟这些大牌明星很简单,就是和他们谈角色。”
他的金色年华——
在光影中摇曳的美好年华
每瓶好酒都有自己独特的成分、时间与味道。正如每个导演给观众的电影。
从成分上看,如果王家卫的作品让你感动的话,一定是因为一些细节、片断、气氛能让你产生共鸣。在他的电影里有流行音乐、商标、卡通玩具等大量流行文化符号,也包括他非常喜欢用的,如警察、杀手、阿飞等都市边缘亚文化符号。这使得他的电影极端敏锐、新鲜而发人深省。
从时间上看,王家卫的电影则流露出独特的时间观。像《阿飞正传》里的开场、《重庆森林》里对日期的反复诉说和《东邪西毒》里经常指出的节气。但这些故事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背景,它们可能每天都会发生。王家卫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使他的电影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从品味上看,王家卫的影片中所呈现的恍惚炫目的镜头、不规则的画面构图和艳丽但冷漠的色调运用,都成为了他的标志式影像。人流拥挤、华洋杂处的重庆大厦,旺角高楼分割出的暗蓝天空,启德机场边能看见飞机起落的公寓窗口,还有路边摊、便利店、幽暗的酒吧……在《重庆森林》、《堕落天使》、《春光乍泄》、《花样年华》等电影里,观众无不能感受到浓厚的“都市味”。
他的花样年华我们的金色年华
英国著名的《声与画》杂志评价说:“王家卫也许不是未来电影的全部,但他确实指出了未来电影的一个方向。”而我们似乎也应该感谢王家卫,因为他不仅为自己创造了电影的“花样年华”,也用电影丰富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记忆、金色年华。
(金色年华酒精度:13.5%v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