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时,我们的车驶进了苏州凤凰公墓的停车场。
初春的早晨,乍暖还寒。走出停车场,沿着小道往上走了一段,道边出现了大片的草地,细小的叶片上还有晨露的闪光。草地的后边是浇筑的水泥地,水泥地上面有一幅接着一幅的浮雕,那是“二十四行孝图”,去年新建的。我看到有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站在那里,看似父子两人,男子手指着一幅图在说话。
墓园的大门还关着。站在门前透过那围墙和栅栏,只见满山坡伫立的墓碑,层层排排,井然有序,而那一大片凝重的白色,令人肃然。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余光中《乡愁》一诗中的两句在心头泛起,又想起儿时父亲所讲古人尽孝的故事,想起闵子骞“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的话语。记得父亲那时花了好大力气,才让懵懵懂懂的我稍许明白了闵子骞的晚辈礼数和良苦用心。
闵子骞是“二十四孝子”之一,应该就在刚才上山那道边浮雕中,不知那个为父的男子对孩子解说的是否就是闵子骞,想到这里,我微微笑了。
那一排“二十四行孝图”的浮雕,描画了中国古代贤人的故事,在山坡间这一派肃穆凝重里,平添了艺术享受的情调和传统文化的氛围,应当感谢凤凰公墓的管理者,感谢有此构想并加以实施的那些好人,我想到。
清明,是中华民族祭奠先人最重要的节日。而“二十四行孝图”能让人感知到自身行为的意义,在对先辈的礼敬之际,生出对家庭、家族、一宗一门,乃至对国家、民族的理解、崇仰和自豪。让那些幼童——他们本来只是随着成人的行为而行为,知晓民族的伦理文化,这是不是应当有的家庭教育呢?
这时,墓园的门开了,等候着的人们鱼贯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