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4月0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些年我们摘蚕豆:
曹 雷
  曹 雷

  蚕豆上市了,今年吃过几次蚕豆?记不得了。可从前关于蚕豆的事却不时地从记忆中蹦出来,好像就在眼前。

  我们一家人老老小小都极爱吃蚕豆。我说的是新鲜的刚上市的蚕豆。每年蚕豆上市,总兴奋不已。老底子上海人讲究啊,说一开头上市的必定是“客豆”,粒头大,一节蚕豆壳里有四颗豆子,量是多,但是豆硬,不糯,属于“梗豆”,口感不好。必要等过半个月左右,本地豆上市了,那才是真正吃蚕豆的时节到了,天天桌上都非要有一碗生青碧绿的蚕豆不可。本地豆一节剥开,最多三粒豆子,产量不高,可是“吃口”好,炒的时候哪怕不放糖,吃在嘴里也是清甜清甜的。本地豆里还有一个品种叫“牛踏扁”,更是极品。后来出了个新品种,叫“日本豆”,倒是产量和“吃口”兼而有之,到底是不是日本来的,我也不清楚,我想,即使开初是“舶来品”,现在也早就本土化了。

  吃着蚕豆,我又回忆起五十多年前的事了。

  1958年大跃进,我就读的上海戏剧学院搬到农村去办学,课堂就设在上海县上中乡的东湾头(现在那里早就是一片高楼了)。半天在田里劳动,半天就上表演课,做的小品全是农村的生活内容。

  有段时期蚕豆熟了,我们和老乡一起抢收蚕豆。那时蚕豆已来不及一节一节地掰了,得一手抓住蚕豆杆,另一手张开“虎口”从上往下撸,撸一把,少说也有三五节豆荚。一开头,我们这些城里来的学生,一个个撸得拇指和食指间的虎口血淋淋地皮开肉绽;慢慢地,手上也就长出硬皮老茧来了。

  上海人吃蚕豆要吃新鲜的,菜贩子就等在田埂边,我们摘下多少,他们秤走多少;还有城里一些市民,直接带了米袋、麻袋来装豆。生产队长干脆就在地头摆摊了。于是,上起表演课来,我们做的小品全是有关蚕豆的内容。我班有位同学叫陈裕德,就是后来在电影《龙马精神》里把那个二流子留根演得活龙活现的喜剧演员。当时在班上他就显露出很不一般的喜剧天分。有一回,他想了个小品:自己扮演一个从城里来的贪婪的买豆客,看到田边一大堆刚摘下的新鲜豆,自忖带来的口袋太小装不了多少,急得抓耳挠腮不知怎么办。旁边的人提醒他:“你还有条长裤,俩裤腿这么一扎……”陈裕德不会说上海话,只见他一边嘴里念叨:“啊!对对,裤子嘎(解)开……裤子嘎(解)开……”一边就把长裤脱下来了,内裤下露出两条麻杆似的细腿,把全班老师同学笑翻了!

  不过,好吃的蚕豆对另一位善演喜剧的同学来说却不是好笑的材料了,甚至会产生悲剧!那位高班师兄是广东人,有蚕豆过敏症,别说吃了,打蚕豆开花,他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文革”中他在干校,因蚕豆过敏而发病,听说送到医院抢救,都给家属发病危通知了,后来总算弄到了一种什么新药,才把命给保了下来。还有一回他好端端在家,忽然难受起来,他妻子四处勘察,发现离家不远处有位退休干部在自家院子里种了一畦蚕豆,正是蚕豆开花的时候。他妻子只得跟人说明原委,那位老干部也通情达理,就把蚕豆给刨了,这师兄也就没事了。

  据说,对蚕豆过敏的,广东人居多,大概是遗传基因的关系。虽说我的外公是广东人,阿弥陀佛,我倒是没有这样的过敏症,否则,就会让一家子都吃不了蚕豆,那可是人生一大损失啊!呵呵!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防控H7N9禽流感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专版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专版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人才
让人警醒的展区
唉,狗啊!
动人春色不须多
语调
那些年我们摘蚕豆:
十日谈小启
书法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B02那些年我们摘蚕豆: 2013-04-07 2 2013年04月0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