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收藏的黑胶唱片中,中国的唱片公司出版的作品只是一小部分,却有其独特的价值。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衡山路天平路有中唱上海分公司的门市部,那里绿荫环抱,环境幽静,离市中心并不远,却远离了闹市区的喧嚣,是选购音像制品的一个好去处。我的国产黑胶唱片基本上就是在那里购买的。
这些国产黑胶唱片中,特别喜欢那张胡晓平的女高音专辑——《古典抒情名曲——歌之翼》。胡晓平,上世纪80年代蜚声大江南北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毫不夸张地说,她当年的名声和地位,就像郎朗在当下乐迷中的名声和地位那样。让胡晓平声名鹊起的,是她在1982年的匈牙利布达佩斯科达伊—艾凯尔国际歌剧比赛中摘得头奖,这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音乐家第一次在重要的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因此在当时异常轰动。
其实,胡晓平在获奖之前,已经在国内乐坛有相当的知名度了。上海人熟悉和喜欢她,除了她那优美飘逸的歌声,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敬佩她从一名纺织女工成长为歌唱家的传奇经历,可以说这是开放的年代中许多普通人通过奋斗改变自己命运的一个缩影。
如果说,高芝兰教授慧眼识才,是将胡晓平培育成优秀歌唱家的一位伯乐,那么,法国指挥家皮里松则是促使她的人生发生重大转折的另一位伯乐。80年代初,皮里松到中国排演海顿的清唱剧《创世纪》。接触过皮里松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具有世界级水准而且极其严格的指挥家,《创世纪》中的女高音从北京、广州一路选到上海,胡晓平让他眼睛一亮,最终决定由她担任这部清唱剧中的女高音独唱。演出大获成功。离开中国前,皮里松对文化部的负责人说,你们应该让她出去比赛,这样对她对国家都有好处。于是,胡晓平得到了出国比赛的机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科达伊—艾凯尔国际歌剧比赛中一鸣惊人,饮誉海内外。
在这张专辑中,胡晓平演唱了比才的《西班牙小夜曲》、舒伯特的《摇篮曲》、德沃夏克的《母亲教我的歌》、门德尔松《歌之翼》等14首外国抒情歌曲。她那纯净美丽、舒展飘逸的歌声将这些外国歌曲经典演绎得曼妙多姿,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90年代中期,从电视里看到胡晓平回到国内的一次演出,技巧更加纯熟,嗓音也一如既往地优美华丽,但不知为什么,歌声中没有了以往的激情,听来总觉得失去了一点什么。
《管弦乐:黔岭素描》是我喜欢的另一张中国作品专辑。其实,这张专辑中除了朱践耳先生的《黔岭素描》,还有刘敦南的《幻想音诗》、马培元的弦乐合奏《怀故乡》,由曹鹏先生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演奏。不过,应该承认,整张唱片听下来,最精彩的还是《黔岭素描》。朱践耳先生用交响组曲的结构手法,将音乐分成了“赛芦笙”、“吹直箫老人”、“月夜情歌”、“节日”四个乐章,生动地描绘了黔东南苗寨侗乡的风俗人情。遗憾的是,《管弦乐:黔岭素描》的录音不理想,声音干涩发闷,多少影响了听赏效果。同样是《黔岭素描》,前几年,艾森巴赫率领伦敦爱乐乐团在上海演出时,加演了其中的“月夜情歌”,乐队将其演奏得抒情婉转,玲珑剔透,给人的感觉就是两个字:惊艳!
话又说回来,80年代,中国的唱片公司在扶植、推广中国的现当代交响乐作品方面,还是做了一些工作的。《管弦乐:黔岭素描》就收在“中国管弦乐作品”的系列中。近年来,中国当代交响乐鲜有好作品出现,原因固然有很多,但中国作品需要在中国的乐团、中国的唱片公司和中国的乐迷共同关心和呵护下成长壮大,却是一个很朴实、很简单的道理。
我收集的中国本土制作的黑胶唱片中,还有一部分是唱片公司的引进版。比如,中唱广州公司引进DECCA版权制作的李姆斯基—科萨可夫的交响组曲《天方夜谭》,由迪图瓦指挥蒙特利尔交响乐团演奏,录音水准堪称一流。中唱上海公司引进CBS版权制作的《永恒的旋律——世界著名乐队演奏的古典名曲》,也是我喜欢的一个系列。我尤其喜欢其中的《世界著名教堂音乐精选》专辑,汇集了亨德尔的《唤起小号高傲的声音》《广板》《看,凯旋而归的英雄来了》《哈利路亚》,巴赫的《耶稣,人类欲望之欢》《G弦上的咏叹调》等名曲。欣赏它们,能让你浮躁的心变得宁静,感受到一份庄严和伟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