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学过舞蹈。起初,每拗一个造型就感觉牵筋动骨似的酸痛,偶尔有一两个舒坦些的动作,老师必走到跟前帮我纠正姿势,完了说,这才对了。我立马又开始龇牙咧嘴站立不稳。久之,竟落下一种心病,每每一个动作若没有酸痛之感,我便疑心没做到位,而事实证明好像也确实是这么一回事。
这种近乎自虐的“心病”一直困扰着我,甚至外延,使我总不大相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或意外的惊喜会降临到我的身上,似乎一定要有点波折才来得比较踏实。如果说我有什么幸运的话,那就是所做的努力,多少总有些许回报。
譬如,当年我在单位做文档工作,毗邻的一个部门叫“情报资料室”,这个听起来很有腔调的名字我并不感兴趣,我的兴趣点在于里面正在编辑的一本行业刊物。那时我常常会义务写些稿件,希望能引起“情报”头头的关注,但这种小伎俩基本不管用,据说能进这个部门的人多少都得有点背景。
然而某天,领导宣布这份刊物停办,理由是单位效益不好,除非有人愿意出去谈赞助,以刊养刊。这记狠招,让全体“背景”沉默。突然又有那么一天,领导和颜悦色找我谈话,采用赏识策略,夸我能写且善与人交流,然后希望我能接“招”,把刊物办下去。我有点懵,“定洋洋”看着领导不知所措,过后思量,“心病”又犯,既然现成的好事都轮不到自己,那还不如把它当成一个机会。于是,一个猛子扎下去,做好背水一战的心理准备。
带着这本朴素得像简报一样的刊物,我进入商场,希望能通过商场中的品牌了解企业以便切入。不料,一位商场经理拿着刊物不留情面地揶揄道,这也能算杂志,最起码得有一个彩封吧,连面子也没有的东西怎么走市场谈赞助?我讪讪的,捧着这本“没有面子”的刊物,灰头土脸聆听开导。
刊物要面子,我也要面子呀,然后便一根筋似的琢磨着如何做成一本“有面子”的杂志。于是开始走访企业,有一位老板说,我可以参加协办,但我们的企业文化和品牌资料都不全,你帮我整理一下,总得让我们公司在杂志上亮亮相吧。这话在理,我欣然接受。只是当我深入之后简直要哭了,他们连一个公司简介都没有,一切都要从头写起,我变成一个来打工的文员了。然而恰恰是这个“打工”过程,让我这个从国企出来的人了解了民营企业,找到了定位,从而对杂志作了全新的改版。
有了鲜活的内容,杂志也因此生动。再与一些企业交流,好似宁静的湖面,荡起一阵涟漪,见到熟悉的同行在版面上亮相,也激起了大家宣传的意识。我用心倾听他们的需求,推出新栏目,在杂志上建立起一个行业沟通、交流以及品牌推介的平台,以此吸引更多的商家、厂家踊跃参与。其办刊过程虽然艰辛,但有一点我感觉,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我的POSE是正确的,这就好比当年在舞校里练过的一个最难熬的动作叫“控制”,那种“定格”的姿态似乎不仅仅是练功,还在磨练一种坚持的意念。
渐渐的,我的“面子”工程有了起色,参与的企业多了起来,杂志不仅有了彩封、彩页,更有了丰富的内容。当杂志办得风生水起,得到众人的交口赞誉时,我这才感到,我的“心病”不算病,从某种程度上或许正是遵循了一条客观规律,那就是“功夫不负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