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5月2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在国内“到此一游”同样丢人
纪玉
  纪玉

  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上的七个汉字“丁××到此一游”,让目睹此景的一名中国游客感到震惊、羞愧。他发的微博,也引起一片声讨,继而有网友“人肉搜索”出当事人,其父母道歉。

  中国人在境外旅游,不时有不文明行为引发关注,不仅在当地受到议论,而且发达的信息传播技术,令这些言行得以“转播”到国内,得到的回应也往往是一边倒的谴责。除了“到此一游”之外,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讲卫生、贪小便宜、插队等等行为,也令人深恶痛绝:“不文明”“没素质”“丢人丢到国外去了”……此前有中国游客在马尔代夫潜水时,竟捞出海里的珊瑚,还在网上发图展示,便引来类似评论。

  除了对行为本身的厌恶之外,同声谴责的一个重要原因,大概是觉得这些行为“丢人”,尤其是“丢人丢到国外去了”,不仅丢当事人自己的脸,也丢中国人的脸。不过,追根溯源,当事人应是在国内习以为常,才会不自觉地把这些行为带出去。然后再“出口转内销”,相关信息又传回国内,令同胞觉得中国人形象受损,自己被迫蒙羞。

  “到此一游”,在国内还少见吗?今年2月,有故宫工作人员在太和门附近一口大铜缸上发现一行刻字,“梁××到此一游”,愤而发出一条微博,“逮到你得剁你的手”。许多景点,也都遭遇过刻字、涂鸦,内容也不限于“到此一游”。天坛公园、承德避暑山庄等人文景区,刻字的地方在墙壁上;庐山风景区及四川峨眉山等自然景区,刻字的位置大多是在竹子、树木和石头上。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近些年刻字现象已经减少。不过,只靠游客自觉,恐怕难以令这种行为绝迹。一方面,要疏导游客希望留念的心理,不妨为“留言”提供专门设施;另一方面,要依法对这些行为加以惩处,尤其是在文物上“到此一游”,已涉嫌违法。

  再把镜头拉近一点,在我们身边,何尝又没有“到此一游”呢?曾在公交车椅背上看到不少“题字”,还有其他公共场所,也少不了乱涂乱画。这就像其他不文明行为一样,都是在生活中逐渐养成的不良习惯,带到境外,难免显得刺眼。也有很多人,出于导游的提醒、在“他人地盘”上的谨慎,甚至“不能给中国人丢脸”的心理,在境外会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然而一回“家”,又是老样子。

  无论是在埃及卢克索神庙里刻字,还是在国内文物上涂鸦,除了各国法律规定或有不同,行为的性质其实是一样的。关注国人在境外的不文明乃至违法行为,提醒大家维护国家形象,这很好;同时,更应多关注身边的类似行为,从源头改善,才能治本。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阳光天地
   第A25版:市场之窗
   第A26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A27版:市场之窗/健康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精华路线/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世界别处
   第B04版:域外风情/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在国内“到此一游”同样丢人
逃离地球
“专业”之外
餐饮燃气隐患亟需“居民听证”
肥了谁?
从“他们的遭遇”到“大家的危机”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4在国内“到此一游”同样丢人 2013-05-28 2 2013年05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