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文物亟待修缮
近年来,故宫院藏文物总数达到了180多万件。大约有过百万件需要保养和修缮,有些甚至存在着糟朽、腐蚀、开裂、破损等自然损坏现象,其中18万件丝织品中很多破损较为严重,3.3万件武备仪仗几乎每一件都有损伤,有必要率先修缮。
昨日,故宫博物院与东城区政府在慈宁宫正式启动“平安故宫”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项目,7个门类的“非遗”传承人将进“宫”协助修宝,这也是故宫首次尝试引入社会力量来修复文物。
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故宫此次开设了8个修复工作室,47位修复专家包括多位“非遗”传承人将“进宫”修宝。首批修复工作大约需半年左右时间,针对木器家具、宫廷灯具、车马轿舆、中和韶乐、佩刀佩剑、盔头、缂丝挂屏等七个类别的文物进行修复。“我们会先拿出一部分没有编号的文物进行修复,等技艺磨合成熟后,再慢慢修复比较珍贵的文物。”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各自门类的专家们进宫修宝,第一课是学安全,“包括防火安全、文物安全、文物修复安全。平安故宫,安全第一。”
故宫与“非遗”的双赢
在故宫与“非遗”传承人看来,这是一个双赢的项目。
故宫文保科技部主任苗建明说:“故宫的文保科技部门有80多位专家,但面对数量如此巨大,门类如此庞杂的待修文物,我们的力量相当有限。举个例子,故宫参与金属器修缮的工作人员只有4人,然而武备仪仗、佩刀佩剑和车马轿辇等很多门类的修缮过程都需要这个行当参与。”引入社会力量,则将大幅提高故宫院藏文物的修复速度。
另一方面,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也将得到更好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单霁翔表示:“这些‘进宫’的‘非遗’传承人中,很多是清宫造办处手工艺人的后代传人,如清宫造办处漆作匠人韩启龙第五代传人柏德元,对于他们而言,能近距离接触这些宫廷文物,并参与到修复工作中,激动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孙颖表示:“这回是首次为故宫修复文物,难度很大,但是在此过程中能活态培养传承人,让一些濒临失传的手工技艺得到振兴,很有意义。”
建设文物修复展示区
经过安全培训,这些民间艺人都将被故宫纳入专业人才数据资料库,长期作为故宫文物修复保护的重要力量。
单霁翔说:“修复的过程会全程录像,修复完成后也需要科学检测。后人再次修复这些文物时将有据可依。”与此同时,故宫也将就此开发新的旅游项目,“位于海淀的故宫北院区2万平方米的文保科技用房正在建设中,其中5000平方米将作为文物修复展示区,观众可以近距离了解文物修复的全过程。”
逐步展出修复文物
单霁翔介绍说,经过“整装一新”后的文物将逐步与大众见面,“比如寿康宫,将来开放后会展出所修复的1448盏宫灯,大型的车马轿舆、武器仪仗则会安排在未来新修的北园区中予以展览。”同时,与其他博物馆的合作展出的规模也将逐步扩大,“国内新建的博物馆越来越多,展厅越来越大,他们需要来自故宫的一些文化展览,我们每年都会接到几十个借展需求,随着院藏文物的一一修复,这种合作展出也会越来越多。”
驻京见习记者 陶禹舟
(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