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用系统“烟囱林立”
数据链是一种按规定格式和协议,实时传输数字化信息的战术信息系统。从上世纪50年代起,美军为谋求战场信息优势,针对各种作战方式,研制了多种类型的数据链。不过,由于受到当时技术能力的限制,没有哪种数据链能满足所有类型的作战需求,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美军中多种数据链并存的格局。
在美军早期“烟囱式”发展阶段里,不同军种拥有各自单独使用数据链,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4号数据链和11号数据链。为了解决舰载机协同的问题,上世纪50年代,美国海军研制了4号数据链,用以取代语音通信,先后发展出4、4A、4C等三种型号。4A数据链传输速率为5000比特/秒,没有抗干扰、防窃密以及导航功能,主要用于航母控制舰载机、自动导航等系统,可供各型舰载机使用。4C数据链则专供F-14型舰载机用于战机间通信。
上世纪60年代,美军开发出利用各种现役HF和UHF电台进行数据通信的11号数据链。该数据链分为“机载/舰载”型(Link-11)和陆基型(Link-11B)两种。
实现跨军种联合作战
1974年,美国国防部成立跨军种的“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JTIDS)研究办公室,并于次年正式发起科研攻关。在这一阶段,16号数据链(Link-16)是代表性产品。
与早期的数据链不同,16号数据链拥有保密、大容量、抗干扰、无节点等特点。它的工作频率为960兆赫至1215兆赫,集成了4号、11号数据链的功能,基本满足三军联合作战的需求。16号数据链装备广泛,它装备了美国空军的E-3A、E-8、EC-130、F-15等飞机,海军的E-2、F/A-18等飞机及航母、驱逐舰等大型作战舰艇,陆军的爱国者地空导弹系统、陆基防空系统地面指挥所及北约的地面防空指挥站等平台。美国空军大部分F-15E攻击机和第40批次以上的F-16战斗机都完成了Link-16数据链的改装。
建一体化数据链系统
一体化数据链体系是实施“网络中心战”的重要基础。美军依据“网络中心战”的思想,提出借助卫星通信及其他远距离传输信道,构建一体化数据链系统。其中可分为三个层次:底层、中层和上层。底层是陆、海、空各军兵种本身的为一个区域服务的数据链;中层数据链是把各区域数据链统一起来;上层为依托卫星信道和通信网络构建的远距离数据链。
一体化数据链解决了在大的战场区域和前后方之间的统一协调问题,并具有良好的可升级能力、较强的抗摧毁能力、灵活的组网方式以及分布式资源共享等优点。
多次经受实战检验
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大部分参加对伊轰炸的美军战斗机和轰炸机都安装了目标数据实时接收和修正系统,可在飞往目标区的途中通过卫星接收来自情报中心的实时数据,并对导弹的制导数据进行实时修正。事实上,战后统计显示,只有三分之一的飞机是按起飞前制定的计划作战,三分之二的飞机是在升空后根据收到的新指令打击“紧急目标”,战斗灵活性大增,战果也明显提高。
在进行空战时,美军指挥人员通常位于指挥控制飞机上(如E-3预警机)。这些指挥控制飞机在相对安全的空域依靠大型传感器获取战场信息,然后通过各种数据链指挥其他作战平台。在海湾战争中,被击落的39架伊拉克飞机中有37架是联军用预警机上的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引导击落的。美国空军战后总结称:JTIDS使美国空军的三大空中支柱——E-3、EC-130E和E-8A实现互通。以这一系统为主组成的大规模的通信网络,将来自多个国家的部队有机地链接起来,使美军对复杂的情况了如指掌。
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数据链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应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息化战争的水平和能力。 萧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