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北村方向》《海边的女人》和《夜与日》的碟片,心中一喜,它们都是韩国导演洪尚秀的作品。去年,看过他的《玉熙的电影》,不久前,又看了《在异国》,都是让我印象深刻的电影。洪尚秀是戛纳、柏林、威尼斯三大电影节的常客,《在异国》还名列法国《电影手册》2012年年度十佳第五名。他受到欧洲电影人的钟爱,大概和他独特的艺术趣味、影像风格、表现方式有关。
洪尚秀的电影,大都具有实验精神,或者说,他不大按照常规路子拍电影,那种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套路,不在他的关注之下。但他又不是在电影的先锋性和实验性上走得太远的导演,他的电影好懂、不晦涩。有时,呈现着原生态的粗粝模样,或者说,流淌着原汁原味不经加工的生活样貌、琐碎细节、唠叨对话;但有时,又工于形式,重于技巧,在结构组合上变出花样。在他的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生活最现实、自然、真实的一面,又可以在超越现实的艺术构架上,找到新鲜、奇特的感受,这样的观影经历,实在是独一无二的。
《在异国》,三个叫安娜(由伊莎贝尔·于佩尔一人扮演)的法国女人,有着不同的身份———导演、富家女、被丈夫抛弃的女人,她们分别来到韩国的同一个小渔村,遇见相同或不同的人,发生了三段不一样的故事。看看这样的结构形式,难道不会勾起你一探究竟的欲望?《玉熙的电影》里,电影学院的玉熙、振久和宋教授,在不同时空,演绎了四段不依照时间顺序排列的小故事,它们既是独立的,又彼此有联系,这样的组合,又会带给你怎样的审美体验呢?
事实上,洪尚秀的电影,令人感触最深的,莫过于隐在形式背后的意味,而这种意味又和琐碎的生活状貌相吻合,要靠你细细咀嚼。洪尚秀借《玉熙的电影》里南老师之口,说出了他自己的想法。南老师拍了一部电影,有记者问:“你在这个作品中讲了好几个故事,最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南老师说:“我这作品就是随便拍出来的,从一开始就没有什么主题在脑子里。我的电影,和人见面的过程差不多,今天你见到一个人,有了一个印象,然后,下了一个判断,但是明天,你又见到这个人,看到其他一面;我的电影,也像活物一样,有那种复杂性,不需问主题是什么,只要去看,去接受,去感想。”洪尚秀拍片独特,他没有完整的剧本。他说:“我经常在早晨写作两个小时,写今天要拍的内容,演员大概有30到45分钟时间准备、记台词和排练,然后我们就开始拍摄第一场。”由于没有预设的剧本,一方面,故事可能朝向它本来的面目发展,更自然真实;另一方面,也有可能走向未知和不确定,不断有新东西出现,但这又何尝不是洪尚秀所企望、所追求的呢?
洪尚秀的电影,总是呈现着矛盾性:他的男主角,往往被两个女人所吸引,何去何从,成为一个重要的选择(《北村方向》《海边的女人》《夜与日》);他的电影元素,常常包含着对立的两极———既是完整的,又是碎片化的;既是简单的,又是复杂的;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既是抽象的,又是诗意的(《玉熙的电影》《在异国》)。洪尚秀喜欢巧合,《北村方向》里,男主角三次偶遇女演员,《海边的女人》男主角对巧合的一番言论,大概可看做洪尚秀内心写照。洪尚秀也喜欢重复,《在异国》三个故事发生在同一个小渔村,《北村方向》男男女女多次在“小说”酒吧聊天,《玉熙的电影》老年人和年轻人走在同样的山路上……这重复的结构,却是人物关系改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洪尚秀敢于这样表现,他的独树一帜,在此彰显无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