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12点钟,张乃清照例从睡梦中醒来。此时一月在天,万籁俱静。他没有马上起床,而是静思片刻,想一想该做的事。是的,临睡前忽有灵感,他随手在小字条上写了几个字。他从枕边拿了字条,来到书房。开一盏灯,泡一壶茶,点一支烟,看一眼字条上的字,然后打开电脑,他就这样开始了一天中的第一场写作。
张乃清长期研究闵行本土文化,著述颇丰。从区图书馆馆长位子上退休后,他越发笔耕不辍,仅以去年为例,已编著出版了10本介绍地方文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书,其间还领衔筹建了老闵行历史文化陈列馆,创作了一部音乐剧。如此高效高产,令人惊叹。对此,他笑呵呵说,我看上去很忙,其实有忙有闲。他一日三睡,晨睡、午睡、晚睡。睡后3小时写作或上网查资料。通常的情况下,第一本书在写,写作不顺时,搁下,搜集第二本书的资料,同时拟定第三本书的提纲。别具一格的写作时间间隔和著书节奏,令他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2010年6月,沪谚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推荐项目,他那时刚退休,即领命编著《沪谚新编》。虽然他编写沪谚的想法已有30年,也积累了不少资料,但要从沪谚研究和沪谚词典的角度编写成书谈何容易。沪谚的中心流行区是陈行地区,其原生态谚语可谓历史“活化石”。他从沪谚的源头起步,沿历史之河顺流而下,卷帙浩繁的史料如沿途的风光,令他乐而忘返。至10月,完成10多万字书稿,并赶在年底前出版。沪谚非遗申报成功,《沪谚新编》功莫大焉。
一张小字条上记着“文汇报,1959-1960”。字条内容与张乃清主编《马桥手狮舞》一书有关。马桥手狮舞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编写之前,他通过资料考证了全国各地手狮舞的起源及演变。手狮舞分南北两种,虽然流派各异,但大都见狮不见人,而源于狮子灯的马桥手狮舞为执柄举狮式,既表现狮,又表现人。
他实地考察马桥及周边地区,走访马桥手狮舞传人。一天,有位老街居民告诉他,1959年,老闵行有手狮舞表演,还到杭州拍过电影。他回家就上网搜索,查到了故事片《风从东方来》中手狮舞表演画面。他不仅拥有不同的数据库和资料源,而且掌握不同功能运用的查阅方法。他继续搜索,线索却断了。他习惯在吃饭、洗澡和睡前思考问题,这天上床时,灵感突如其来,马上记在字条上。果然,他从50多年前的《文汇报》上查到,老闵行“一号路”建成后,次年春节举行花灯会,有艺人表演手狮舞。
张乃清说,他不敢忘怀先辈“爱国必从敬乡始”的遗训。日落月升,冬去春来,他伏案撰著,蕴含在文字和图片中的人文风物,通过一册册非遗书目,呈现于我们对历史遗存的瞻望中。
十日谈
社区文化追梦者
明日介绍一位追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