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的前三十年,意大利作曲家乔阿基诺·罗西尼的歌剧在欧洲广泛流传,他的名声甚至超过当时已年迈的贝多芬。1829年,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在巴黎首演,时年37岁。当时,巴黎的《环球日报》评论道:“今天晚上,不仅是法国音乐,而且是各国的戏剧音乐,都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威廉·退尔》首演后的三个月,罗西尼离开巴黎回意大利,此后近四十年,他再没有写过歌剧,直至逝世。罗西尼在自己创作的鼎盛时期竟然“搁笔”,用我们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叫做“激流勇退”。这种“激流勇退”在音乐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当时有评论家试图以“作曲家的灵感不超过35岁”来解释罗西尼是因过早耗尽才华而退休,这种解释不具说服力。因为他最后的作品《威廉·退尔》是一部充满活力、充分体现罗西尼创作自信的作品。1830年春,罗西尼曾着手改编歌德的《浮士德》为歌剧,并拟就了剧本,急于希望在巴黎的合作者尽快提供歌词。
不过,《浮士德》并没有完成。1830年7月,法国发生“七月革命”,路易·菲利浦登上王位。巴黎歌剧院实行私有化,预算收紧,以梅耶贝尔、威尔第为代表的所谓“大歌剧”崭露头角,成为法国观众的新宠。但是这也很难成为罗西尼隐退的理由,因为像罗西尼的《威廉·退尔》(根据席勒同名剧作改编)、《湖边女郎》(根据英国诗人斯各特的叙事诗改编)等作品都是“大歌剧”题材的力作,代表了19世纪中叶法国歌剧的主流,但罗西尼似乎是无心恋战。
我们来看罗西尼自己是怎样说的吧。他坦承自己的作品在19世纪30年代的巴黎并不十分受欢迎,他希望自己能在意大利陪伴年迈的、失去老伴的父亲,他自己身心疲惫(据称他有神经衰弱引起的忧郁症),他不喜欢巴黎歌剧界经常调换歌剧演员、对当时横扫欧洲的政治乱局也感到厌倦。
这些理由可能都是对的,但依然无法使人满意。因为很难想象,像罗西尼这样一位天才,竟会如此轻易、如此淡定地放弃其音乐创作生涯,不仅令人扼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使喜欢他音乐的人感到受到了冒犯。
1822年,贝多芬和罗西尼见过一面,年长22岁的贝多芬对罗西尼的喜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大加赞扬,建议罗西尼“写更多的‘理发师’”。1860年,比罗西尼年轻21岁的瓦格纳专程拜访罗西尼,要近距离地观察一下这位“把自己和自己的创作天才划清界限”的音乐家。谈及自己“退休”一事,罗西尼告诉瓦格纳,在19世纪20年代末期,他感到筋疲力尽,当回到意大利休息时,又对意大利歌唱家演唱的质量、观众品位的下降感到失望。
尽管瓦格纳极为尊敬罗西尼,但罗西尼的话依然不能使他信服。瓦格纳揣想:“如果罗西尼把艺术作为一种悉心追求的信仰,他将会创作出何等卓越的作品啊!”
在150年以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和瓦格纳分享这个猜想:如果把艺术作为一种信仰,罗西尼创作的《浮士德》又将是如何的辉煌之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