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乐坛有两个韦伯: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和朱利安·劳埃德·韦伯(右图),两个韦伯是亲兄弟。
哥哥安德鲁·韦伯是大名鼎鼎的音乐剧作曲家,《猫》和《剧院魅影》的曲作者;弟弟朱利安·韦伯是大提琴演奏家,年轻时就很有名:我有两张他的大提琴唱片独奏专辑,飞利浦的黑胶,发行于1984年和1986年,封面上朱利安的照片一脸的青春年少,没有一丝岁月磨痕。而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古典音乐大师辈出的年代,朱利安年纪轻轻便跻身其间,实属不易。
韦伯一家成就两位大师,不免让人羡慕。而我们身边多少琴童苦学苦练,多少家长倾其所有望子成龙,最终却什么收获也没有,最后只能自嘲是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俨然阿Q的现代族群。韦伯家一门两星的例子,眼下能随手摘取的只有郑京和、郑明勋姐弟,或者是远古的巴赫家族。
前些年上海刚掀起音乐剧热的时候,安德鲁·韦伯因为上海大剧院上演他的作品,来过几次上海。近几年哥哥少来了,弟弟却来得多了,原来弟弟娶了一个上海媳妇。
上星期六下午,在虹口区中图上海公司所在地,《现代音响技术》杂志在一家英国音箱品牌MAD的支持下,安排我们与朱利安·韦伯见了面。高个子的朱利安在他太太的陪伴下出席了见面会。
朱利安的太太程家馨也是大提琴家。在上海从音乐学院的附小、附中一直学到大学毕业,教授是林应荣和刘美娟,毕业后又进了上海交响乐团。从职业角度看,她受到的专业教育在当时是国内最好的,也是这个专业的学生能够达到的最高理想状态。这些自然是她努力的结果。在上海交响乐团工作了几年后,程家馨出国到新西兰奥克兰,并成为奥克兰室内乐团的大提琴首席。正是在奥克兰,程家馨遇到了朱利安,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两把大提琴组成了一个家庭。现在,程家馨随朱利安移居伦敦。
我们见面的时候,朱利安·韦伯很少说话。看来他的性格就是这样,让人觉得难以接近。在《现代音响技术》杂志社的视听室里,韦伯为我们播放他的唱片录音,讲述这些录音的故事,却滔滔不绝。他不是一个只知整天演奏他人作品的乐匠。当全世界都在演奏大家喜爱的德、奥、俄古典作品时,他却带头将许多鲜为人知的英国作品呈献给听众。他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体,也是敢于挑战传统,又尊重传统价值,并且用行动去改变、帮助弱势群体的前瞻者。他是一个带着过去、活在现在的进行式音乐大师!
一个一生都在用心演奏的音乐大师,对音乐的看法一定是深思熟虑的。面临目前世界乐坛种种辉煌与残酷竞争,注意到世界各国无关贫富无关是否天才的莘莘学子,朱利安·韦伯说出了一句让现场所有人都感动不已的话:
“音乐不应只给那些有钱上音乐课或买得起乐器的人所享有而已,它是属于每一个人的!”
我不知道大师的这句话是不是专门针对中国的音乐家,但这句话确实对中国的现象更具警示作用。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每年增长的学琴孩子,以及伴随孩子的学习而引发的各种家庭变化。而其实最大的变化莫过于,随着越来越高的“学费”,音乐学校与音乐教师们已经把注意力开始投向富裕家庭。“没钱不要想学音乐”的说法,正在坊间蔓延开来。对于这样的现象,中国音乐家当中却至今没有一个人能像朱利安·韦伯那样站出来呼吁。光凭这一点,朱利安·韦伯也绝对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