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有很多小区或写字楼停车场,都有一些非固定停车位,于是驾车先到者就选择最近、最好停的位置停好,并心安理得地离开,后到者只能停在偏远的位置,走更远的路,似乎这一切很正常。
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很多。比如在会场里坐座位,只要不是对号入座,先来者总是靠边坐好,让每个后来者都从他身边挤过去。再比如公交车前、售票窗口的拥挤不堪,交通信号前的争先恐后等等,都让人觉得生活如此不幸福。
为什么不能让一让?让出幸福,有何不可?
在瑞典沃尔沃总部停车场,尽管有2000多个非固定停车位,但先到的员工总是把车停在很远的位置。问起缘由,员工们回答:把近位置留给那些迟到者吧,迟到的人肯定有事,内心很焦急。与这样心态的人相处,真的是一种幸福。
让,是中国儒家倡导的一种精神。《论语·里仁》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即用礼让的精神治理国家,国家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人伦纲常的礼才能得以保证。在这里,礼让成为维系人伦纲常的精神纽带。邢昺疏曰:“礼节民心,让则不争。”晋葛洪《抱朴子·诘鲍》曰:“衣食既足,礼让以兴。”我们这些年国家富了,但衣食无忧后,能否让之以礼,争端不起,实在是很重要。
中华民族要实现自己的强国梦,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传统的美德,不仅不能丢,还要弘扬开来。古有孔融让梨,今有把安全让给学生的最美教师、最后时刻把生命让给乘客的最美司机等等,让,是一种真诚,是一种爱护。
但让,也是有度的。有些事情就绝不能让,比如:涉及国家主权,寸土不能让,这是一个国家的尊严。足球比赛中,不让,是公平,是规则。就业竞争,把岗位让给庸者,不合适。
那么,到底如何判断该不该让呢?笔者以为,只是牺牲个人小利,换来的是别人的便利和社会的公利,就该让。如果这种让,违背社会公德和公平,甚至为的是个人或小团体的私利,就不能让。
让,要礼让,谦让,让者真诚,受让者感恩,这样的让,才能在社会上长期流传。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学会谦让,尝试谦让,在谦让中学会生活,学会生存,那么,你会慢慢领悟到:其实,谦让也是福。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在什么时候让、怎样让,什么时候不让、怎样不让,确实是一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