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令人惊奇的电影,虽然我看的是影碟,但完全能够想象它在银幕上所呈现的3D那种绝妙的效果:画面、音效、特技……把一部剧情片,而且是一部名著改编片,拍成这个样子,只有澳大利亚人巴兹·鲁尔曼才能做到。
这个导演拍片不多,但却是个有个性的才子,美国福克斯公司十年前曾发行过他的DVD套装《红幕三部曲》,看看是哪三部:《舞出爱火花》《罗密欧与朱丽叶:后现代激情篇》和《红磨坊》,这就对了,浓烈的色彩、震颤的音乐、华丽的歌舞所构成的强劲视觉冲击力,令当时的影坛惊讶,而现在,当他把菲茨杰拉德的名著《了不起的盖茨比》改编成电影,并一如既往地用他擅长的方式拍摄,所有人都不应该感到奇怪。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上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风靡一时:穷少校盖茨比爱上黛西,后来上了战场,黛西嫁给了有钱人汤姆,几年后盖茨比成了富翁,他在黛西府邸对岸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公寓,经常举办豪华的派对,以期引起黛西的注意,渴望重温旧梦……假如你仅仅把它当作一部爱情小说,那就大错特错了,菲茨杰拉德借着爱情,渲染了上世纪20年代弥漫在美国上空声色犬马的奢靡之气,勾画了美国“爵士时代”狂热的繁华后面冰冷的现实,更重要的是,描绘了身处这个社会的人,追寻着无法实现的梦,混淆着梦和现实的界限,像盖茨比,最后,失去了生命,成了一个悲剧人物。
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不算多,和原著较为贴近的要算1974年杰克·克莱顿导演的那个版本。从现在的角度看,里面全是重量级人物,导演过《教父》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做了编剧,巨星罗伯特·雷德福扮演盖茨比,以后和伍迪·艾伦做了近十年夫妻的米亚·法罗扮演黛西。必须指出的是,这部电影,节奏不快,镜头不短,风格典雅,画面优美,既和原著小说印象派式的重色彩、视觉描绘相吻合,又在诗意、凄怨、抒情等叙事基调上一脉相承。这是一部好电影。
现在,我们再去看巴兹·鲁尔曼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假如你说它也忠实于原著,恐怕连导演自己也要笑开怀。在原著面前亦步亦趋,这不是巴兹的风格,他才不管你这里一个场景是不是当时现实的原样,也不管你那里的一个细节是不是违背了书中的描述,他只是把小说当作了一个躯壳,添加属于他自己的血肉。他的电影节奏快、镜头短、画面转换快,与1974年版相比,更富丽、更炫目、更疯狂、更喧闹、更刺激、更重视觉冲撞。我猜,巴兹看中这部小说,一定是着迷于当时疯狂的时代:鳞次栉比的高楼、喧嚣的华尔街、飙升的股票、纸醉金迷的宴会、开放大胆的演出、道德沦丧的社会……电影前半部分,浓墨重彩,极尽华丽:盖茨比金碧辉煌的豪宅,豪宅里富贵奢侈的派对,还有那些服装、装饰、香车、美女、音乐、爵士舞、喷泉、烟火……令人眼花缭乱、目迷五色。巴兹创造着他心中的“20年代”,肆意铺洒、尽情倾泻,事实证明,他是这方面的高手。
应该这样说,巴兹在传承自己的电影风格上,独树一帜;在传承菲茨杰拉德文学灵魂上,有所偏颇。明显的例子,小说中的黛西,肉欲、轻率、铜臭,到最后,盖茨比已看清了她的面目,对她的追求变成了对虚拟抽象的爱情、梦幻的追寻,当所有的一切破灭,小说深刻而有启示的主旨就凸显了。而电影中的黛西,矛盾、犹豫、柔弱,盖茨比最后破灭的仅是和她重温旧梦的臆想,格调自然就低了一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