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8月2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给航天器插上翅膀
瞿玉棣
  瞿玉棣

  自1968年从哈军工导弹工程系弹道导弹总体专业毕业后,我一直在航天科研一线工作,至今已有45年。我职业生涯的前一半是与运载火箭打交道,经历了“长征”系列火箭从开始研制到成熟的过程;后一半是与航天器打交道,经历了高风险和长寿命技术的挑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参加载人航天工程的论证及研制工作,负责主持飞船太阳电池阵及其对日定向驱动机构的研制。九十年代后期又参加“风云三号”等多个卫星太阳电池阵及驱动机构的研制,至2008年退出科研负责岗位,我所承担的型号均取得圆满成功。

  太阳电池阵及其对日定向驱动机构像是航天器的翅膀,是航天器的供电来源,万一发生故障,其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因而,确保太阳电池阵在每个环节的工作可靠性,是设计工作必须达到的目标。驱动机构又要长期工作,少则三五年,多则八年,甚至十五年以上,其长寿命技术是个极大的考验。

  在载人飞船太阳电池阵开始研制时,最初搞了个方案,我自己也很不满意,因为体积和重量都较大。我们沉下气,从整体方案到部组件方案一一审查,对比国内外的不同设计,深入细致地分析和计算,搞了三次反复,历时近一年,理清了设计思路,最终的方案先进性与国际上保持了一致。

  而日定向驱动机构的研制从一开始就吸取了国内外的设计长处,综合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设计方案。但其中的减速器是突破长寿命技术的关键,如果这个部件的使用时间上不去,会拖累整个设计,从刚开始只能工作三个月,到寿命提高至两年,我和同事们花了十年时间反复研究,再提高到九年以上,高轨可到十五年。现在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减速器广泛应用到了我国航天器的机构设计中。

  在轨工作的可靠性必须经过地面的充分试验。从原材料、元器件到部组件,再到整机,每一种太阳电池阵或驱动机构都要经历大大小小的试验数百次,有的试验要持续几个月,有的甚至几年。试验期间,我们日夜相伴,一旦遇到问题,则可能几天不睡觉,非要把问题搞个水落石出。经过二十年的研制,太阳电池阵形成了从小到大、多种构型的系列型谱产品,已为三十多个航天器配套,取得了一次在轨成功的优良成绩。驱动机构已有四十多台在轨工作,无一失效,其传输功率从一千多瓦扩展到了近万瓦。

  回忆一生的航天职业生涯,从搞运载火箭到搞航天器,从火箭动力系统设计到太阳电池阵设计,面对过不同的新的挑战,面临过无数的技术难题,哈军工“勇于挑战、不畏艰难、崇尚荣光”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鞭策着我,使我不能懈怠。每当我所设计的产品飞行试验成功,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充满了成就感。

  十日谈

  心中的哈军工

  不唯洋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营养/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心理·实验
   第B06版:心理·调查/康健园
   第B07版:康健园/心理·情感
   第B08版:运动汇
   第B09版:运动汇/风云人物
   第B10版:一线调查/运动汇
   第B11版:运动汇/域外传真
   第B12版:热点聚焦/运动汇
   第B13版:运动汇/体坛轶事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关于“格律溜”
大檐帽
了不起的盖茨比
台湾野柳岬胜境图(局部·中国画)
一剪梅·观野柳岬胜境图
夏日芦塘
给航天器插上翅膀
新民晚报夜光杯B14给航天器插上翅膀 2013-08-26 2 2013年08月2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