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2013上海艺术博览会不久又将拉开帷幕。我们路画廊艺术机构应上海艺博会的特邀,连续第四次在上海艺博会推出新海派特别展,集中展示历年来的新海派艺术成果。
海派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性在学术上似乎已经形成了共识。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画坛逐渐崛起一个被称为海派或海上画派的画家集群。它以上海为活动中心,吸纳并且引领着苏、浙、皖乃至更广地区的艺术力量,其画家阵容之浩大,绘画风格之纷繁以及得时代变革风气之先的显赫声势和深远影响,均超过了此前的所有地方画派。更重要的是,在相当一段时间,海派在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市场份额也雄冠全国。
以往人们对海派的认识,主要还局限于“文革”前甚至解放前的那些近现代海派名家及其作品。而对于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新海派艺术家,无论就学术层面而言还是从市场角度看,还缺少完整、系统的梳理与理论总结,这与目前新海派已具备的整体实力明显不符。比如,这次在上海艺博会的新海派特展上亮相的方增先、施大畏、张桂铭、周慧珺、萧海春、韩天衡、卢甫圣、马小娟、韩硕、韩天衡、张培成、乐震文、何曦、朱敏、车鹏飞、丁筱芳、刘铜成等新海派艺术家,即便以全国的视角看,也绝对属于一流,艺术水准十分整齐。尤其是他们创作的一些名作如施大畏早年根据作家丁玲名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作的系列插图,近年创作的《裂变》等,都曾经在全国画坛产生过相当的影响力。因此,今天,非常有有必要从学术和市场的双重角度重估新海派书画。
从学术角度看,所谓的新海派,是指与新中国一起成长、在改革开放以来以上海为主要创作基地的那批艺术家。与传统海派相比,他们的视野更为开阔,勇于创新,代表了日渐国际化的上海城市文化特质,具有鲜明的当代性。
就市场而言, 相对于京派、金陵画派、浙派、长安画派等国内的一些主要画派,新海派书画长期价格低估、不温不火,脱离其应有的基本面。
但是,这一状况近几年得到改观。上海一批顶尖新海派艺术家陆续应邀在北京办展亮相,且展览的规模越来越大,得到京城美术圈、收藏圈的佳评,扩展了新海派的影响力。在艺术品市场,新海派尤其是一些一线艺术家异军突起,他们创作的精品屡屡成为国内各大拍场的热门拍品,创下成交价新高。
新海派在国内画坛的崛起,既是各方对海派书画艺术本身的再认识,更是对上海城市文化地位的认同。无论是从海派书画的历史沿革出发,还是就当今新海派的整体创作实力而言,新海派应该还有更大的作为,产生与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