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手残志坚的写意派印人高凤翰
韩天衡 张炜羽
■ 高凤翰篆刻“家在齐鲁之间”
■ 高凤翰篆刻“丁巳年”
  ◆ 韩天衡 张炜羽

  每位艺术家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如果那天突致残废,等于无情地宣告了他艺术生命的终结。然而在清代乾隆时,就有一位处在创作黄金期的书画篆刻家,右手不幸病痹,但他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以非凡的意志与顽强的毅力,改用左手创作,独创一种生涩拙拗、阔略豪纵的艺术风格。这位“扼住命运的喉咙”,不轻言放弃的“艺苑壮士”就是——高凤翰。

  高凤翰(1683-1748),字西园,号南村、南阜。乾隆二年(丁巳1737)因右臂病废,改号半亭、废道人、尚左生、丁巳残人。山东胶县人。高凤翰才气横溢,却仕途坎壈,四十多岁时才被授歙县县丞、绩溪令,后被诬告受牵连,遂绝意官场,流寓扬州,以鬻艺为生。高凤翰擅长诗文,亦精书画。花卉、山水脱胎于宋元,又与“扬州画派”著名书画家郑板桥、金农、高翔、李方膺等相交往。尤爱砚成癖,藏砚达千余方,曾从中挑选一百六十五方,亲自琢刻铭文,拟作《砚史》四卷,后因病臂未能完成。

  高凤翰篆刻早年受其伯兄高愧逸的发蒙,后得到山东知名篆刻家张在辛的指点,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他痴迷于搜集印章,珍藏秦汉玺印达五千钮。自谓:“平生耽印癖,金石成巨囊。上或搜秦汉,下及同侪行。所购无穷期,一一唯其良。”因长期浸染在传统经典之中,高凤翰的篆刻创作以汉人为师,并对当时芜杂、伧俗的印坛风貌有清醒的认识。他在与外甥冷仲宸书札中曾言:“觉向南北所见时贤名手,皆有习气。故近与刻家论印,每以洗去图书气为第一”。高凤翰五十五岁,正值其创作的鼎盛时期,却遭遇飞来横祸,使用习惯的右臂病残,艺术创作被迫终止。但深爱艺术,又性格坚韧、倔强的高凤翰敢于向命运挑战,在逆境中他尝试着用左手创作,不想这反而成就了他,之后高凤翰创造出了一种不拘成法、粗头乱服的写意风格,直抒胸臆,被世人所推重。

  郑板桥在高凤翰《雪梅图》曾赞言:“不齐整处更风骚”, 篆刻亦然。在改用左手握刀冲刻,总会使人感到别扭、生硬,走刀的轨迹也不会如以前那样精准到位,而高凤翰在以冲刀为主的直向运刀中,参以曲线运行的手段,直中寓曲,曲中有直,使线条有积点成线的复合感。他的后期篆刻初看像门外汉所为,包含逆、生、愣、迟等特点,而这些正是他大智若愚之处,其中逆中有顺,生中寓巧,愣中含智、迟而不滞,自具一种痴憨、朴实、天然之态,可谓深藏若虚。运刀若逆水行舟,奇拙互生,于拙中得势,在不经意中见功力。他在“有意无意间所表达的用刀风格,开拓了用刀上乃至风格上铜锤花脸般雄姿壮伟的先河。” 

  印学家汪启淑在《飞鸿堂印人传·高西园传》中给予高凤翰很高评价,称其:“究心缪篆,印章全法秦汉,苍古朴茂,罕与俦匹”。他所开创的豪迈、写意印风,对近代吴昌硕等均有感染。

  “扬州八怪”,本非仅指八家,史有将高凤翰列于八怪者。他的绘画一如其印风,跌宕豪迈,富有金石韵味,他是一位打通了书画篆刻通衢的高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民生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拍卖专版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0版:品味典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B12版:视觉产生/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新海派风生水起
艺术诱人在“偶得”
夕阳中一棵枯树的胸怀
手残志坚的写意派印人高凤翰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B07手残志坚的写意派印人高凤翰 2013-10-12 2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