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师到将军
武元甲原名杨怀南,1911年出生于广平省安社村。少年时代,武元甲就投身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运动中,一度被监禁多时。1937年,武元甲毕业于顺化大学,后在河内升龙中学担任历史老师,次年加入印度支那共产党(今越南共产党),成为追随领袖胡志明的革命骨干。当时,法国对印度支那三国(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的殖民统治已经“风雨飘摇”,特别是1940年法国在纳粹德国闪击下迅速溃败,新成立的维希政府完全听从法西斯阵营的驱使,遥远的法属印度支那则再也无力顾及。9月,已夺取中国南方的日本法西斯发动蚕食法属印度支那的战争,很快取得对越南的支配权。
1941年,越南各抵抗运动决定以共产党为主体,组建“越南独立同盟会”(简称“越盟”),领导抗日抗法游击运动。1944年12月22日,胡志明和武元甲在高平省原平县的一个林区里将队伍整编为“越南解放军宣传队”,史学界普遍将这支宣传队看作是越南人民军的前身,后来河内政府还把这一天定为越南建军节。几天后,武元甲和33名独立战士手持铁刀和古老的火绳枪袭击了两个孤立的法军哨所,打响了武装斗争的第一枪。1945年日本濒临崩溃,当年8月,胡志明和武元甲领导下的越盟军揭开起义序幕,随后,越南民主共和国在河内成立。
“奠边府之虎”
然而,刚刚战胜德国法西斯的法国不甘心失去印度支那。在他们眼里,胡志明、武元甲及越盟军与其说是“反法西斯战友”,倒不如说是“不亚于日本的敌人”。1946年春,法国任命勒克莱尔为东方远征军司令,决心以武力恢复殖民秩序。12月,越盟军与法军全面开战。开战之初,由武元甲指挥的越盟军因兵员素质、作战经验和武器装备等方面的差距,处处被法军压制。1947年,法军攻陷河内,越盟军被迫进入丛林打游击。尽管斗争形势艰苦,但越盟军却始终坚持斗争。
武元甲和越盟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1949年新中国成立,旋即于1950年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政权,答应向越盟提供援助并派遣军事顾问团。之后,随着已正式命名为“越南人民军”的越盟部队从中国得到大量武器补给和正规化改装,越盟部队逐渐具备了与法军正面交锋的能力。同年10月,面貌一新的越军发起边界战役,脆弱的法国守备营和伞兵很快被歼灭,不但打通长达1000公里的中越边界,还解放了高平、谅山、老街、太原四省,令整个战场主动权转到越盟手里。
随着越法战争的持续,法国急于挽救败局。1953年5月,新上任的法国远征军司令亨利·纳瓦尔提出一个大胆的作战计划,核心内容是占领一个坚固筑垒阵地,阻断越盟从中国获得支援的交通线,而纳瓦尔选定的阵地就是越南与老挝交界处的一座小镇——奠边府。
奠边府是一块盆地,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6公里,四周都是山岳丛林,南云河从盆地中间流过。奠边府向东有公路连接河内,向西和向北穿越崎岖的丛林小路可达老挝和中国。1953年11月20日,1800名法军先头部队空降奠边府。紧接着,大量法军陆续进驻奠边府,希望把这里变成最坚固的要塞。
面对突然复杂起来的战局,武元甲与中国军事顾问团冷静分析,决心把奠边府变成法军的坟墓。1954年3月13日,武元甲集中4个师的兵力,并用战前秘密运上山岭的重炮猛轰法军阵地,刹那间许多未及隐蔽的法军被炸得血肉横飞。经过两个月的血战,法军不得不放弃抵抗,1.1万人被俘。再也无力进行战争的法国不得不与越南签署日内瓦协议,双方以北纬17度线为界实现停火,越南被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另一部分则是“越南共和国”(南越)。此战之后,武元甲被西方媒体称为“奠边府之虎”。
奉行对华友好
上世纪60年代,受冷战的影响,美国绝不允许越南统一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遂违反日内瓦协议的规定,阻挠越南南北大选,扶植南越伪政权,事实上成为“新殖民者”。
1964年,美国借口“东京湾事件”直接出兵,对北越实施野蛮的“地毯式轰炸”,河内闹市区几乎被夷为平地,但武元甲依然以自己独有的韧性与敌周旋。1968年1月,武元甲亲自领导“春季攻势”,结合正规军和游击队,对美军及南越伪军发起突袭,尽管攻势后来遭遇挫折,但越南军民奋不顾身的抵抗精神和在美国驻西贡使馆内插起红旗的壮举,通过电视画面传遍世界。受挫于“春季攻势”,美国意识到无法赢得战争,最终于1972年黯然撤军。1975年,武元甲、文进勇等人领导发起“胡志明战役”,向南越阮文绍政权发起决定性攻击,仅40余天,西贡就被解放,国家赢得统一。
在越南,武元甲的名字几乎是一种信仰和崇拜。值得称道的是,这位军中名宿在其从军乃至从政生涯中,基本保持了与中国友好的立场。上世纪80年代,中越关系出现困难,而武元甲也一度被“边缘化”,但后来也正是武元甲的北京之行,打开了越中关系的新篇章。1990年,佩戴大将军衔的武元甲作为越南政府代表出席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宣告中越关系恢复正常。 雷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