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种子”发芽
今年50多岁的徐汇区田林街道居民马林凤,在10年前曾是一位快乐的母亲——女儿陆瑾聪慧伶俐,擅长绘画并在全国大赛得奖,以优异成绩被市重点学校市二中学录取……但所有的快乐,随着一张医院诊断书戛然而止。陆瑾被查出患有绝症,并于短短几个月后离开了她眷恋的世界。
和千千万万个“失独”家庭一样,10年来,失去爱女的心痛,一次次让夫妻俩泪湿眼眶。然而,10年来,夫妻俩在孩子母校埋下的一颗“爱心种子”,却让这个家庭重新获得活力——当年全校师生为陆瑾捐款4.6万余元,女儿去世后,患重度视力障碍、生活清贫的马林凤夫妇毫不犹豫将剩余的2万余元捐款全部回捐学校,爱心基金成立了。
10年来,陆瑾爱心基金一次次让爱的暖流流淌到有需要的学生身边。为了促进基金更规范运作,基金管理委员会日前在市二中学成立。马林凤说,10年来,是孩子们帮她找回了温暖;而市二中学的同学觉得,是这个失独家庭的“大爱”,让他们懂得了什么是坚强和付出。
互相取暖
关爱延续十年
虽然小屋里没有了女儿的欢笑,但少年们年复一年的嘘寒问暖、海侃神聊,成为照亮马林凤夫妻生活的光芒。
原市二中学校长、现任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的沈建华仍记得,当年,很多素不相识的家长和学生每周都会自发去医院陪陆瑾,给她鼓励,她的病床总是医院里最热闹的那张。陆瑾去世后,当父母将剩余的捐款回赠母校成立爱心基金时,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市二中学团委书记周宇告诉记者,陆瑾离开的10年内,每一届都会有一个班级团支部和陆瑾父母结对,定期上门和他们聊天解闷。每年学雷锋日,为陆瑾爱心基金举行的义卖活动是全校的重要活动,各班同学精心设计方案,尽最大力量为基金注资。学校成立爱心基金的消息也在校友中广为传播,学校每年9月都会邀请陆瑾妈妈回校和同学们座谈聊天;1985届校友邱少华即便出差在外地,这一天也总会想方设法回到母校,为基金捐款;2012届校友侯泽宸升入大学,也把拿到的第一笔奖学金,全部捐赠给基金。高一男生小杨是爱心基金的受惠者,初二时因为一场大病暂别课堂的他,这学期重回校园。虽然受助金额有限,但在小杨心里,是基金背后的这股暖意,鼓励他战胜了病痛。
大爱无疆
成为“知心妈妈”
“我没有一天不想陆瑾,但是我在市二中学有了一群孩子。”女儿虽已远行,马林凤却和女儿的同学好友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两天,秋意渐浓,她的手头正忙着一堆毛线活,女儿的同学要生小宝宝了,她这个“外婆”要为宝宝亲手织毛衣;有同学出国了,想家了,她通过微信发送菜谱,一点点地教;有的同学恋爱失败,有的同学遭遇丧母之痛,她都愿意倾听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她视力不好,却坚持学会拼音和打字,为的就是和年轻的孩子们保持“无缝沟通”。逢年过节,孩子们要来家里帮忙大扫除,她总是再三婉拒,生怕耽误他们功课。
女儿去世前,上海刚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陆瑾当时就很盼望自己能看到那一天。世博会召开时,马林凤抱着女儿的照片,帮女儿了却这个心愿,还自费买了几十张票,赠与一些家境不好的市二学子。在市二中学党委副书记马强看来,与其说是孩子们为这个失独家庭送上关爱,不如说是陆瑾妈妈的乐观和大爱,为同学们上了一次最生动的“生命教育”课。
马林凤坦言,自己也曾有过轻生的念头,也曾被抑郁症所困扰。是周边的关爱,让她逐渐走出阴霾,并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回馈并延续获得的关爱。她自学心理学,报名成为“社区助残员”,也成了街道里有名的“义务调解员”。哪家夫妻吵了架、亲子关系出现裂痕,她柔声细语的一番化解,总能起到作用。她参加了“星星港”公益组织,用自己的乐观,感染和她一样的“失独”父母。一次,听到电台《直通990》节目有听众因一些小事想轻生,她赶紧联系节目组,斜穿大半个上海开导那名听众,一来二去,和这名外来媳妇成了朋友。
社区里的小朋友都爱跟着“大妈妈”学唱歌,最爱唱的便是给人以希望和勇气的“隐形的翅膀”。用马林凤的话说,自己虽然视力不佳,但是,被爱温暖的心是透亮的。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