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重要议题
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整个进程来看,华沙大会是在多哈大会结束巴厘岛进程之后,通向2015年巴黎大会的一个过渡性会议,主要是为今后谈判取得大的进展奠定基础。
在已经结束的18次气候大会中,最为显著的成果是《京都议定书》,但《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已于2012年底到期,2013年到2020年是《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因此,华沙谈判是《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开始之后的第一次公约缔约方大会,有关第二承诺期的具体减排指标、各国在第二承诺期减排多少将是华沙大会的焦点议题。
另一个重要议题是资金和技术问题。去年多哈大会达成的一个共识是,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发达国家应拿出不少于300亿美元的快速启动资金,在2020年之前提供1000亿美元的资金,建立“绿色气候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但直至今日,这些资金仍未落实。这必将影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信任。在华沙大会上,发达国家能不能按期兑现资金承诺,成为关注点,将会决定今年以及之后的谈判能否取得更大成果。
此外,会议各方还将对2020年之后减排协议展开谈判。
气候大会“小年”
分析认为,今年的华沙大会被誉为气候大会的“小年”,主要是为2014年的实质性谈判和2015年达成新的协议打下基础,因此不太可能产生令人惊喜的大会成果。另一方面,气候变化问题虽然迫在眉睫,但在联合国的谈判桌前,它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也交织着各方的利益和矛盾,交织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的矛盾。
就2020年后的全球减排协议而言,发达国家希望将中国、印度等发展中的排放大国拉入强制减排的阵营,而发展中国家则希望尽可能地为自己的经济增长争取排放空间。因此,华沙大会能取得怎样的成果,取决于各方能否寻找到利益的结合点,尽可能地化解矛盾,平衡各方利益,推进多边谈判的进程。其中最关键的,还是取决于发达国家的政治意愿,以及能否真正履行公约的要求,兑现已经做出的承诺。
现行的气候谈判议事规则是“协商一致”,这就意味着只要有任何一个国家表达出正式反对意见,决议就不能通过。由于联合国在年底前不会再有正式的气候谈判,可以预见华沙会议任务量将不可避免地增加,气氛也不会轻松。对此,联合国气候谈判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表示,资金问题将决定华沙会议的成败。中国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也指出,发达国家不仅应信守承诺,还需加大减排力度。
中国更有底气
在全球控制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中,中国一直扮演着积极角色。
与发达国家未能兑现承诺相比,中国在这次谈判时显得更有底气。2012年以来,中国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增加碳汇交易等工作,完成了单位GDP能耗降低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的目标。
过去两年,中国还投入大笔资金,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赵远方 肖中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