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4-16世纪时期,波兰的首都不是在华沙,而是克拉科夫。这座波兰历史文化名城位于维斯瓦河上游,距华沙250公里,现在是欧洲最著名的文化中心之一。
我们从华沙抵达克拉科夫,用了三个多小时车程。一进入老城区,首先让我惊叹的是中央广场上两座建于1222年的尖塔。尖塔背后是瓦维尔大教堂,那厚实古典的红砖结构造就了它的宏伟气势,而在教堂前有一个规模很大的购物集市,那里有数百家各式各样的艺术品小店,以卖木雕制品、刺绣、油画、皮革、首饰为主,其中琥珀和波兰娃娃最受旅行者青睐。集市内人群拥挤,商品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
我们沿着城堡大道闲逛,路上的商店依肩林立,而钟楼、方塔、修道院、饭店、艺术画廊与教堂则掩映在商业区繁华的街道中间,让人们在感受其历史文化遗迹的同时,体味这座城市洋溢着浓厚的艺术气息。而最让我赏心悦目的是城堡大道两旁的古典建筑,这些17世纪至18世纪的老房子,大都是当时中产阶级建造的,或是哥特式,或是文艺复兴式,还有是巴洛克式,造型漂亮,线条流畅,雕塑精美,怪不得不少旅行者由衷赞道:“克拉科夫太像布拉格了!”
与华沙相比,克拉科夫这座城市更多活泼、生动与缤纷的色彩。由于它没有经受炮火的攻击,老城的一切都保护完好。原来的市政厅,现已改为历史博物馆,而走进玛丽亚教堂,我见到了无数精致的绘画作品。
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发现克拉科夫人的生活很悠闲。我们那天正逢周日,在大巴经过一个“跳蚤市场”后,我与相交40年的老友陈绪雄兄,决定去凑凑热闹。在车子停在购物中心后,我们去淘旧货,不一会,找到了那个人声喧哗、热闹非凡的“周末跳蚤市场”。
“跳蚤市场”允许当地人把自家积存不用的物品设摊叫卖。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衣服、袜子、围巾、帽子、皮鞋等应有尽有,还有欧式旧家具、玻璃器皿、瓷器花瓶、铜雕、钟表、水壶、香水、衣服、缝纫机、玩具……有意思的是,连扑克牌、放大镜、雨伞、拐杖与旧报纸都可出售。一个老人与摊主就一根松木拐杖的价格争执了起来,最后以3欧元成交。波兰的松木很多,我也挑选了一只松木雕刻的大象,造型与泰国的亚洲象完全不同,鼻子高高扬起,令人遐想万千。绪雄小珍夫妇都是淘宝好手,他们看中一幅形象生动的油画,画上一位白胡子的欧洲老人在写字台前数金币,神情安闲,画面明朗。画家用金粉签字:Luja Branson,摊主开价80欧元,陈绪雄想还50欧元,其妻小珍在手心上写了30,那摊主见他们夫妇欲走人,便忍痛割爱。老陈还淘到一只蛋形的车料果盘,雕刻相当精细。盘上的橄榄叶栩栩如生,其模样很像土耳其的一艘船。几经讨价还价,以40欧元成交。
在这个“跳蚤市场”中,还遗存“二战”痕迹,如摊头上有“二战”时期的头盔、军衣、军帽、军刀、子弹壳,均有买者光顾。卖得最好的是旧杂志、旧报纸以及日常生活用品,如刀具、厨房用品及小孩玩的长毛绒玩具。
在热卖产品中,还有中国瓷器,如福禄寿及观音、弥勒等神仙人物,欧洲人也蛮喜欢。
因为我们来得晚了些,中午太阳当头一晒,不少摊主纷纷收摊。绪雄兄和我相约,下次去欧洲,逛“跳蚤市场”是一定要列入游程内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