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9月起,王根泉花了5个月的时间走访了53个项目中的43个(去年12月刚签约的10个项目除外),调研显示,43个资助项目中,31个创业成功,成功率高达72.1%。“这个数据不具有普遍意义,因为所有的项目都是优选出来的,挑选比例是2.5:1,但仍然有参考意义。”
7个项目年营业额超千万元
王根泉给31个创业成功的项目排了个等级,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优质项目8个,良好的9个,一般的8个。“这些都是潜力股,是基金创办以来结出的硕果。”王根泉说,其中去年一年营业额超过1000万元的项目就有7个,营业额最高的达4000万。
目前用盈利来衡量这些项目是否成功,不够客观。王根泉认为,优质项目在发展初期以投入为主,“只要继续加快发展、加大创新,要做大做强只需要3到5年时间。”
更难能可贵的是,大学生们以自己的创业带动更多人就业,每个企业带动就业16.38人。比如2009年第一批资助项目之一,由3名交大学生共同创立的“饿了么——网络订餐系统”就是其中的翘楚,目前企业已经吸纳200多名员工。
“创二代”成功率高
调研中的几个数据也让这位专家直呼“有趣”。
比如在校大学生创业比例较高,有18个项目的创业者是在校读书时注册或开办工作室的,其中16个项目创业成功。王根泉提及,以往在开业指导专家志愿者团队中,对在校大学生创业多持怀疑态度。但这个数据表明,在整个社会倡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下,加上当代大学生们的情商普遍较高,专家们的论调怕是要被小小地颠覆一下了。
另一个数据显示,由“创二代”主导的创业项目有13个,其中12个创业成功,不但成功率高,且都是优质或者良好的企业。这说明父母潜移默化的作用非常大。比如2010年的资助项目“上海贝孚教育培训中心”,3年中已经开设了14家分店,今年计划再开11家。
盲目乐观易致失败
根据章程,创业基金为每个项目提供不超过10万元的创业贴息贷款,贴息比例至少为50%,两年归还本金。对大部分创业者来说,这笔钱数额不大,但却是“雪中送炭”。同时,能在评选中脱颖而出,获得专家的点评,本身也是一笔“财富”。不过,项目经历挫折、甚至延迟还款的情况难免发生。
分析12个处于停业、歇业状态中的项目,王根泉发现了两点原因。一是盲目乐观,对市场估计不足。曾有一位大学生创业者想开办正规的培训机构,他利用前期盈利再加上基金贷款共30多万租下了场地,结果没多久就因租金太贵导致资金链断裂。
目前团队创业仍是主流,接近7成。不过这种创业模式是把双刃剑,一旦合伙人在经营理念和投资方向上南辕北辙,很容易就散伙。
本报记者 徐轶汝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2013年十件大事】
■ 募捐总额显著增长
全年募捐达7.07亿,环比增长27.6%;第20届“蓝天下的至爱”慈善活动募集款物达33545.3万元,比上年增长43.7%。
■ 抗震救灾援助雅安
全力开展4.20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募捐工作,募集善款达1.06亿人民币;援建雅安地震灾区的6个项目正式签约;成立了由捐赠人代表为主组成的灾后重建项目监管小组,对项目援建和资金使用进行全程监督。
■ 项目资助成效显著
通过慈善公益项目招投标资助了93个社会组织共118个项目,创历年新高;全年项目资助资金5.51亿元,受益94万余人次。
■ 义工队伍发展壮大
市慈善基金会慈善义工人数达70000人,其中注册人数48300人;全年有180支队伍约50000人参与志愿服务,服务时间约176万小时;上海高校义工联队成立。
■ 透明指数保持领先
在基金会中心网透明指数排名继续居于第一行列。
连续第三年被《福布斯》(中文版)评为中国最透明的25家基金会之一;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透明度排名第十,被授予“2013年度慈善透明卓越组织”称号;制定了市慈善基金会《信息公开办法》。
■ 弘扬先进创建文明
第六届“上海慈善之星”和“优秀慈善义工”评选揭晓;市慈善基金会、众仁慈善服务中心、慈善物资管理中心分别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
■ 资产管理再创佳绩
资产增值总额达7500万元;完成众仁慈善服务中心产权证办理工作;完成无形资产注册登记20余项;会徽获评上海市著名商标。
■ 网站建设上新台阶
完成上海慈善网改版;网站浏览量稳步上升,全年点击率达5000多万次,月均点击率达400多万次;出版国内第一本网络原创慈善公益评论集。
■ 基础建设扎实有效
专业委员会得到调整充实,职能作用进一步发挥;众仁养老机构二期工程建设主体结构封顶;一批年轻员工挑起重担;慈善物资中心和慈善培训中心通过了5A级社会组织的评估认证;“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浦东中心)”落成。
■ 国际合作取得成果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联合之路”专项基金成立;与全球联合之路合作开展了项目管理培训、项目开发设计和慈善募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