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秒是佳肴,后一秒成泔脚——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中国独有的餐桌“文化”:盛宴变“剩”宴。
根据上海市绿化市容局最新统计,今年1-5月全市环卫系统的餐厨收运处置总量约11.4万吨,日均约755吨。而去年同期,总量约11.9万吨,日均约793吨。数字下降的同时,“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是否有所好转?连日来,本报记者探访申城多家知名酒店、自助餐厅、路边小店、学校食堂等场所,从泔脚桶中一探究竟。
同学聚会 整盘菜被倒掉
上周六中午,杨浦区控江路上的一家饭店的包厢里,两桌约30岁的年轻人正在聚餐。其中一位王先生表示,今天是同学聚会,菜单是由饭店经理配的,大家收入都不错,因此按人均200元的标准下单。菜单上共12道冷菜、15道热菜和两道点心,不少菜按1.5份装盘。然而聚餐时,一些人忙着聊天,一些人忙着照看孩子,很多菜都没动筷,服务员只能边上菜边不停催促“快点吃,盘子放不下了”。
宴席结束,大家AA制结账离席。桌上,整盘烤山药一根没吃,牛柳粒和烧鸡也几乎没动,几盘绿叶菜更不受待见,满满地留在盘子里。甜品杨枝甘露剩下一大半,还有一小碗盛好的一口没喝。果盘里西瓜被吃了两片,哈密瓜和圣女果原封未动。饮料、黑啤都只喝了半瓶。
记者忍不住提醒是否打包,大多数人并不搭腔,自顾离去。有位男士说“家里有菜,算了”。只有一位带孩子的女士应了一句“别浪费,打包吧”,随即向服务员买了几只打包盒,挑了些剩菜带走。随后,服务员将整只鸡、大半盘牛柳粒和水果等剩菜倒进了泔脚桶。
服务员无奈地说,这种情况很常见:“年轻人聚餐很少打包,不管是AA制还是有人请客,最后都剩很多。可能是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吧。”
记者了解到,尽管饭店收银台竖着一块“适量点菜,剩菜打包,绿色消费,卫生环保”的提醒牌,但这家六层的饭店,光午市就要倒掉3、4桶泔脚,其中30%约为剩菜剩饭。
自助餐厅 适量取用很少做到
在自助餐厅,浪费情况更令人咋舌,自助餐早已变成了“浪费餐”。
在本市一家人均230元的海鲜自助餐厅,柜台上有避免浪费食物的提醒标语,但适量取餐的很少。在三文鱼、北极贝柜台,食物一上来就被一抢而空,师傅都来不及切。有位阿姨第一次拿了两盘,过了十分钟又来拿:“刚刚拿过去的哪能都不冰了?口感不好。”远远望去,她桌上的三文鱼还剩好几片。另一位男士,第一轮就拿了三四盘海鲜、两大杯饮料,刚放下盘子,又去烤肉柜台了。两位结伴而行的女生窃窃私语:“什么都想吃,但好怕吃撑。”“没关系,吃不下就放着,来都来了,都拿一点。”一个男孩被各色蛋糕吸引,缠着妈妈一口气拿了四五块,但尝了一圈后,只吃了一块巧克力布朗尼。
有些食物每人限拿一份,就餐过程中由服务员送餐,不少服务员并不询问顾客是否需要,直接将餐盘端上桌。顾客也大多默不作声地接受,但最后这些精美的日式小食、烤虾、羊肋排却留在了桌上,一口都没吃。
一位服务员不满地说:“自助餐浪费最厉害了。”另一位清洁工则说,很少看到来吃自助餐的客人“光盘”:“年轻人倒还好,最浪费的是那些老阿姨,这个拿一点,那个拿一点,不拿觉得吃亏,最后又吃不下,就都倒掉了。”
酒吧排档 烧烤海鲜堆满泔脚桶
凌晨1时,记者来到五角场大学路。恰逢世界杯,很多酒吧人满为患一座难求。简易桌椅放到了人行道上,安个电视机就能吸引一大帮球迷。每张桌上都有丰盛的酒水小吃:啤酒、试管酒、薯条、色拉;随着比赛结束,球迷作鸟兽散,留下大半薯条色拉、几支喝剩的试管酒,凌乱地歪在盘子里。
凌晨3时许,记者又转战国济路。这条街上灯火通明,小龙虾、东北烧烤、烤全鱼等店家开着电视机,招徕球迷。店里的浪费比酒吧更厉害——烤鱼、烤肉只咬了几口,毛豆、鸡毛菜等小食也原封未动,小龙虾吃掉七八成,桌边已空无一人。服务员麻利地收拾桌子,似乎对此习以为常,随后将剩菜倒进了泔脚桶里。记者探头一看,半人多高的泔脚桶里,有许多鱼肉和米饭。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宝山区涵青路上。凌晨时分,多家沿街小吃店将桌椅放到人行道上,搬出电视机,占路通宵营业。还有一些龙虾海鲜店,把龙虾缸、鱼缸也都搬了出来,现点现吃。餐桌上一片狼藉,眼见心爱的球队输了球,两名球迷恼怒地起身就走:“么花头,回家!”桌上,点的烧烤和小龙虾还剩了一小半。
学校食堂 主食浪费严重
学校食堂里,浪费最多的是主食。午餐时间,记者来到本市东北角一家高校,食堂里人流密集。在盖浇饭窗口,阿姨一勺下去,盛进盘子的饭约有二三两,胃口小的女生肯定吃不完。然而,记者在窗口站了几分钟,10多名学生无一要求少打点饭,还有一位男生要求“多盛点”。10分钟后,一名学生将咖喱浇头吃掉了,米饭剩了小半盘,一起送进了收碗处,倒进泔脚桶。
食堂里,到处贴着“光盘行动”的海报和口号,比如“一米一粟得之不易,惜粮节粮从我做起”“厉行节约,共建美好校园”等。可在收碗处,不少送进来的餐盘里还有剩菜剩饭。才几分钟功夫,收碗阿姨就从中挑拣出了一碗豆芽肉片、一碗花生米、一碗排条、一碗土豆丝和满满一大碗饭。“现在的孩子挑剔,没吃几口就倒掉了,太可惜。我们拣出来,哪怕去喂喂小猫也好啊。”阿姨还说,有时饭菜烧得不对学生胃口,剩菜剩饭就会多一点。还有些女孩子要保持体形,所以米饭只吃几口就倒了。
这个食堂共三层,每天要回收约30桶六七十厘米高的泔脚,其中三四成是吃剩的菜。“食堂有打包盒卖,但很少有学生打包回去。”一名收碗工说。
一名秦同学对此很无奈:“食堂的菜味道太差,可能我对口味要求比较高,很多菜难以下咽,只能倒掉。”
老字号饭店 公款宴请下降 中老年打包多
相比年轻人常去的餐厅,受中老年钟爱的老字号饭店,浪费现象普遍大有改善。同时,公款宴请大幅下降,浪费少了很多。
在南京路上一家以粤菜著称的饭店,一间11人的包房在举行同学聚会,在座的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毕业至今已52年了”。记者注意到,他们只点了9个冷菜、4个热菜,桌上相当干净,基本达到了“光盘”的水准。当年的班长马女士说:“我们在外面吃饭,不管家庭聚餐还是同学聚会,每次都打包回家,绝不浪费,哪怕点心也带走。”而在楼下大堂内,不少桌上都清空了。
领班小苏说,如今包房点菜都由领班负责,避免服务员经验不足,同时也防止他们宰客。点菜时,会视人数、年龄和男女比例建议菜量,还会善意提醒不要多点。餐后也会主动询问客人是否要打包盒。那天中午还有3位女士来吃,本来要点虾仁,但量有点大,小苏建议点明虾,经济实惠。
在厨房里,泔脚桶里只有浅浅一层,大多是汤料、瓜皮、家禽头、餐巾纸等餐厨垃圾。洗碗工孙阿姨说,目前每天只有一桶泔脚。“我们希望客人打包带走,洗碗省力点。”孙阿姨直言不讳。餐饮总监表示,包房满餐位是130人,大约10%会要求打包盒,饭后带走。
豫园商城一家著名的老字号饭店,迎来了如火如荼的午市。泔脚桶里也很干净,收来的盘子里,除了一盆红烧肉里的蛋纹丝不动外,其余盘子都吃得精光。分管餐饮的曾经理说,每天每个楼面的泔脚大约一桶多一点,周末更多些。“最近一两年,浪费现象比以前少很多了,一晚上大概要用30只打包盒。”曾经理表示,外地游客打包现象较上海市民少,但这也可以理解,游玩时拎着打包盒不方便,天热还容易变质。“饭店希望剩菜越少越好,大家都吃干净。因为泔脚既不卫生,又增加洗碗工的负担。”
在豫园另一家老字号,经理介绍说最近服务规范里已明确规定,顾客吃完后,服务员必须问一句“是否需要打包”。点菜时,服务员也会控制菜量,暗示顾客注意荤素搭配。此外,菜品还分大份小份,大份适合10到12人,小份适合三四个人。点心都以“件”来点,几个人就点几件。“去年光盘行动后,客人对打包更理解了。以前不太好意思,现在我们说不要浪费,会有不少人响应。”经理说。该店还增加了一个“公筷”措施,每道菜都放一双公调羹或公筷,这样菜肴更加卫生,也增加打包概率。
目前,该饭店大约一天回收4桶泔脚,比以往下降40%。客流量每月三万人次,上涨7%,客单价却人均下降30元,说明点菜时有所控制。打包盒则用得厉害,每天大约售出50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