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日,浦东新区在本市率先将原先工商、质监、食药监3个局整合成一个全新的市场监管局。
这项“三合一”的创举能否终结“九龙治水”的局面,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无缝衔接”,成为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挂牌后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经过半年多的多次实地采访,今天,记者从浦东新区了解到,上海8个中心城区的“四合一”(工商、质监、食药监、物价)改革将在今年下半年实施,而这正是在借鉴浦东新区市场监管“三合一”经验的基础上推广开展的。
记者试着从这一重大变革的“末端”,最基层的菜场、办事窗口等着手采访,探究这项改革如何真正发挥“1+1+1>3”的成效。
一线执法人员有了“掌中宝”
上午8时,位于浦东洋泾社区的栖山农贸市场,记者跟随洋泾市场监管所的监管干部一起,开展日常检查。
带队的是洋泾市场监管所所长储国强,“我原来是洋泾工商所所长,如今‘回炉’培训后按照新规矩开展工作。”这天的检查内容包括原工商的索证索票检查,原质监的公平秤校准,还有原食药监的食品安全检测。而他们手中拿着的是一本《农副产品市场监督检查操作流程》,这是在广泛征询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街镇和市场所等各方意见后形成的,成为一线执法人员检查农副产品市场的“掌中宝”。
走入市场,储国强和监管干部一起,先检查电子秤是否符合规定标准;摊位上是否悬挂了工商证照、货品的来源等。来到市场门口的一家早餐店,监管干部拿起油瓶检查里面的油是否有异样,针对小店人员流动性较强的情况,特地提醒小店老板:“如果有店员更换,都必须持有健康证,并将相关证件悬挂上墙。”
而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也通过监管人员重新“整编”得到更好保障。储国强介绍,改革后基层的管理执法力量得到增强,该所原先16个人增加到21人,原来有些内容由于人手有限,每个月才能检查一次,现在平均每周都能检查。
浦东市场监管局陈彦峰局长介绍,改革前,由于质监、食药监部门人员有限,一线执法力量不足,对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涉及民生安全的高风险领域,监管力量难以全面覆盖。今年元旦、春节期间,各基层所检查的民生领域计量器具数量相当于原来质监局一个处3年检查量的总和。
企业“一出生”就名正言顺
走进合欢路的浦东市民中心一楼,几十个市场监管局的统一办事窗口格外醒目,几乎“包”了一整个楼面。
餐饮企业小老板徐先生正在办理饭店变更的相关证照。“过去我开饭店前办手续很麻烦,先要到工商局核名,再到食药监局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然后到工商局办理营业执照,跑了差不多六七趟、近一个月才办下来。”让他惊讶的是,这次办理的手续简单多了,“工作人员告诉我,只需要把所有材料准备齐全递交进来,5个工作日后来拿,跑两趟就解决了。”
让徐先生惊喜的“提速”源于窗口背后的“化学融合”。改革后,所有业务集中在市场监管局办理,通过流程再造,从串联到并联,实现企业“出生证”同步,全过程申请、提交文件、补正、领证都只需在市场监管局的窗口办理,减少了往返递交材料的时间和程序。原分属三局的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许可实现“统一受理”。
下一步,浦东市场监管局还将加强干部培训,将这样的“一口受理”推广到所有窗口。
多条热线变身“一个平台”
“三合一”改革能否实现食品全过程高效监管,是此项改革能否让百姓满意的关键。记者了解到,浦东市场监管局在这次改革中,以食品药品监管一体化、产商品质量监管一体化、公众诉求处置一体化、执法办案一体化、市场准入一体化等“五个一体化”为重点,在机制创新上不断探索。
今年以来,新区共检查食品经营者28000多户次,开展从业人员培训8103人次;捣毁食品地下黑窝点29个,成功处置疑似集体性中毒突发事件9起。同时,老百姓反映问题的渠道也更加方便快捷。该局通过归并新区“12345”、工商“12315”、食药监“12331”、质监“12365”等热线操作系统,自主研发启用了“公众诉求处置平台”。各条热线转来的公众诉求,由消保处归口接收、分派、反馈,以前消费者可能面临的投诉无门、部门相互推诿的事,现在不复存在。
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孙继伟表示,浦东的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将在全市推进“四合一”的改革进程中,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加强专业管理的基础上推进综合执法,整合市场监管执法资源,优化市场准入方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努力实现打破利益格局、确保群众得益、促进公平正义、强化权力约束的改革目的。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