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8月23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占道”艺术该学一学
陈守文 刘艳丽
■ 干净的法兰克福罗马广场,人们在这里休闲
■ 本市川公路上的创意晾衣架,实用性与艺术性巧妙结合 兰翔 摄
■ 斯洛伐克斯皮什新村市,街边充满线形感的自行车停放架                   兰翔 摄
■ 德国魏玛街边,艺术指路装置           
  ◆ 陈守文 刘艳丽 文/摄

  说到“占道”,一年一度的爱丁堡边缘艺术节无疑将其发挥到了极致,今年八月,爱丁堡又成为了戏剧和街头艺术的狂欢场,而今年中国的街头艺术新面孔出现了不少。“占道”在中国,往往会让人联想到流动摊贩等不美好的事情和矛盾,殊不知“占道”更加有门道、有观念、有思想 ,更要讲艺术。

  ● 德国,到处是占道经营,可谓是泱泱大观,却不见遍地狼藉、满眼污秽,更不见城管的影子,有的只是大好的阳光和令人艳羡的闲情逸致。

  境外有无城管?很多国家都没有,像法国、美国都没有,即使有也像一位旅德华人笔下的那样:林兹是莱茵地区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古镇——这个镇是本地区惟一在二战中免遭轰炸的小镇。林兹的镇政府广场是城镇的心脏,中世纪以来,西方城镇的政府广场往往兼有市场的功能,也便于城市官员管理和收税。我到达的时候,市政广场已经让小商贩占领得水泄不通,甚至连镇政府大门口也不例外。有位摊主胆真大——镇政府大门让他堵了一半。在这里,我见识了德国城管的“软弱”。一个城管手中拿了一把尺子和一个账本,挨个儿向摊主们说明为什么要交那么多的市场税。德国摆摊讲规矩,以尺子量出摊位大小,再课税。这个城管常常遇到不服管的摊主,他只能耐心地解释。接下来的一幕我惊奇:一位着红袍的中年妇女,她一人单挑三名年轻城管,一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式——她的摊位不该交那么多税。那三个壮小伙子好像没招儿,在一边小声嘀咕到底让她出多少钱。

  为何会这样?作者给出了答案:原来,政府广场上的一个铜质喷泉雕塑是该镇的标志物:上面一层站着的人代表全体镇民,下层坐着的五个人分别代表镇上的税收官、法官、市场管理官、镇长、警察局长,他们在全体镇民的监督下工作。有趣的是,“镇政府官员”的胳膊、腿都是活动的,想让其向哪就向哪,卸下来也是可以的(如果他不听话的话):真“公仆”!拿着纳税人的钱,就得为市民服务。 

  我转遍德国十几个大城小镇,看到的也是:道路旁、广场上,到处是潇潇洒洒、腿脚舒展摆放的桌子、凳子、阳伞;风景好的河边、山脚更是路边摊的海洋。海洋里,各种小贩、各种艺术表演者把空间充填得生机勃勃、艺术感十足,各种声音把日子渲染得红红火火,于是,我们也常常和当地人一样要一杯啤酒、或者冰淇淋、或者卡布奇诺,在路边摊坐下来,看着或行或坐、或经营或享受的人们,连光阴仿佛也有了艺思和灵气,时光也在这片天空下歇了脚,不走了。

  ● 德国的街头占道者把空间收拾得灵光水滑,更有那些卖艺者、行为艺术者,还有自顾自拉着小提琴、弹着吉他、吹着小号的音乐人,城市仿佛也被这些艺人“顶”得汩汩冒着灵气:谁又忍心赶走这些城市的艺术精灵?

  海德堡,大家都知道卡尔特奥多老桥,短短的几十米桥上密布着三名卖艺者,把一侧的人行道几乎阻断,也不见有人来劝阻。其中一位悠闲地拉着手风琴,同样悠闲地小狗就趴在他腿前的小白盒子边,那是用来收纳路人给的钱的;还一位穿着“foul”字样的绿色蝙蝠衫,被两人扯着,就站在科隆大教堂下边的大广场上,围观者众多,而他的身后是一片伸到广场上的桌椅群,还有攒动的人群。

  这就是法兰克福著名的罗马广场,虽然人们熙熙攘攘,但在我的眼里,这些占道者更加可爱:这是两个穿着小丑服装的年轻人,衣服一色地鲜艳,一位爆炸头,一位头上长了N个角,就这样有预谋地站在广场的必经之路上,冲着每一个经过的人微笑、做鬼脸,有时还拉一下小孩的头发、衣领,吓人一跳。见我“咔嚓”:“鬼脸”长长地伸出舌头,然后手朝脚下一指,我赶紧放进欧元。他们一见,朝我满意地笑:那是两欧呢,不笑才怪!等我转回来,两位行为艺术的年轻人蹲在地上和一位胖女士说话了。

  科隆市政厅广场,一样:古铜黄的男子站在古铜黄的方柜子上,柜子很有明式家具风格,他一动不动,经过者都得绕着他。他手里夹着一本大书,摆出一副很有学问的样子。看的人多!就只见一个戴着眼镜的小男孩走近他,拍照,纹丝不动的“雕塑”突然摸了一下小男孩的鼻子,所有的人都一惊,然后哈哈大笑。“雕塑”指指脚下的小方盒(和别处见到的一样,像是统一规格,该不是统一配发的吧?),男孩乖乖地从口袋里摸出钱来,悦耳的声音响起,“雕塑”满意地笑。不仅如此,占道的棚子还被装点得姹紫嫣红、藤蔓绕梁,煞是叫人喜爱,连我这个游人都想坐下来,打量打量周围可爱的一切。

  在魏玛,在吕贝克,在德累斯顿,在福森,在班贝格,不光是路常常被占,广场被占,就连古城堡里的小广场也被桌椅阳伞填满。

  ●“占道”当然是会“传染”的。路边只要有一个人在那里占道摆摊卖菜,要不了几天,两个、三个就都来了;如果换成街头艺术呢?同样也会传染,而且不仅在一个街头,整座城市甚至其他国家也会纷纷效仿。

  不但人占道,在波罗的海边的什未林,那里有“北方新天鹅堡”,但那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占道”的雕塑。雕塑是一位清洁工,捡起一枚硬币,对着光线端详着;老人的脚在下台阶,手撑着的扫把挡着人行通道,样子煞是认真可爱。围着他,我转着圈儿看;再回头,有人和他撞了个满怀!

  无独有偶,斯洛伐克斯皮什新村市的街头,甚至还将功能性一并融入到了“占道”艺术中去。最常见的自行车停放架被制成了和路边长椅统一的风格,黑色金属边架加上棕色木板,连成一排好像一片片帆船安静停泊在岸边。每当没有自行车停放的时候,这个自行车架自然成为了一件雕塑作品,既融合了环境,又为街头增添了一份艺术气息。

  其实,国内也不是没有类似这样的“占道”艺术存在,只是才刚刚起步,未成气候。比如,在虹口区川公路上,如果你经过就会发现,路边用英文字母拼成的“HONGKOU(虹口)”格外引人注目,红、蓝、黄为基调的巨大字母究竟是什么?走近一看才发现,原来这是整治路边居民在街边晾晒衣物的新方法,不进行强行阻止,而是将原本的晾衣架变成了一件装置作品。即便有居民将衣物晒在上面,从外面也看不真切,真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其实,只要肯多花心思去想、去做,让艺术“占道”来“整治”脏乱差也未尝不可,不是吗?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新民观察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观点·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名家示范
   第B08版:漫画世界/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画廊俱乐部
   第B12版:新民拍卖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家装专版
“占道”艺术该学一学
不妨学着文艺些
广告
新民晚报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B02“占道”艺术该学一学 2014-08-23 2 2014年08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