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传统文化?这个题目很大,作为年轻的美术工作者,能否承接得住文化使命?特别在艺术领域里,传统也好,当代也罢,总得有自己的追求。幸运的是我们这些80后,能够有自己的选择,宋元绘画也好,晋唐书法也好,明清小品也好,至少在我们身上传统还未断,一直在这条正脉上从容前行。
有些先生觉得我们这群孩子连门道都搞不清,还谈什么“追寻”。但对于我们而言,这是在认清现状的情况下的一种觉醒,警觉当下的传统被弱化?不少人口中的好画似乎只是牡丹松树的代名词;仿佛雕透繁复的家具才是好看;节日习俗成了商业炒作。真正的好的文化传统已被割裂。
而我们所能做的,追寻文化传统,从具体做起:读书会也好,茶叙雅集也好,力求回归对文化本身的尊重。学宋元绘画、赏明式家具、品北宋茶法,不是用来秀的,也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用来提高自身修养。现在的我们还不可能像王世襄、启功、唐云先生那样把生活和艺术融为一体,但我们的目标,是多向老先生学习,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是对的方向。文化不是技术,而是精神修养。技术再好也只是画匠。
文化的自我价值不是说给别人听的。能坐在同一茶席共同欣赏一个铜花瓶,这是价值;能与三两好友唱段折子戏,这是价值。无需语言,可如今这成了奢侈。文化要用内心去呵护,勉强不得。
文化是人生的自我完善,已经成名的老先生们,并未将文化说得玄之又玄,他们谈及诗词书画是那么大气度,大潇洒。我们要追寻他们的足迹,就要读千家言,唱千家诗,吃千家饭,品千家茶,同那些老艺术家们一般,千人千面,确立个性。
我们要挤出时间去喝茶、赏器、游山,有人会觉得我们年纪不大就做这些会产生惰性。《遵生八笺》或者《长物志》,更多的是推荐慢生活,只有慢,才能更清醒地认识自己,洗去自身层层浮躁,在都市中更是如此。如同爬山一般,凡是有亭子的地方,必定是让人别走了,停一下,这里的风景很美,要看一下,然后再继续前行。这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人生观也就是这样慢慢地被不断完善的。
最近,我们这些80后,在浦东老宅,展出三十余幅作品,雅集一下。通过这些作品,使来看的人知晓有人在慢慢地摸索着文化的某一方面,了解我们的文化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