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3: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8月23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手里总要拿点什么
汪习麟
  汪习麟

  人们平时出门,手里总要拿点什么。抗战时期去学校,有钱的同学,男生拎一个小皮箱,里面放书籍文具;女生则是素布的书包,袋口是两片木质的把手。我们贫困学生,用的是书包带,一根两指宽的帆布带,一米来长,头上有一只铁皮做的扣子,把书叠成一摞,用带子扎成十字形,弯进扣子抽紧即成,铅笔盒则夹在其中。到了中学,人大了,有了虚荣心,省下零用钱,到南京东路中央商场,去买黄色帆布挎包,那是美国陆军的剩余物资,便宜得很,上学就单肩挂在肩头。

  解放之后,为了追求进步,脱下长衫不穿,缠着家长去福建路成衣铺买学生装。那时,上海学联发行一种红色布面的小笔记簿,正中是黑色书写体“学习”二字,走到哪里,手上是一定拿着的。隔了一段时间,革命文艺书籍大量印行,于是出门时手上就夹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古丽雅的道路》《卓娅与舒拉的故事》《远了莫斯科的地方》《海鸥》等等,书是时时调换的,无非是表示自己爱好文艺,想成为文学青年。

  幼稚的头脑,在“文革”中终于撞上了坚硬的铁拳,爱好文艺就是修正主义苗子。从此出门小心翼翼,除了红宝书之外,什么也不敢拿了。但未被冲击的人,还是开开心心生活。并不看书的女士们,天性爱美,出门手里依然要拿些什么。那时最要好的朋友是阿尔巴尼亚,他们出的画报,不仅红红绿绿,还有抹煞不了的外国情调,于是女士们上街,手里总拿一本画报作为点缀,并暗示着自己的向往之情。

  等到“四人帮”倒台,西风东渐,书与画报早已摆不上台面,卖蛋的阿姨,右手四只戒指,左手也四只戒指,这是市井阶层;时髦的是手上拎四喇叭,不管白天黑夜,走到哪里响到哪里;接着是BB机,再就是大哥大了,又黑又重,正是一种身价的体现。

  时光荏苒,社会风情瞬息万变。早几年流行嬉皮士,出门背大旅行袋,手拿一瓶矿泉水,一副风尘仆仆、浪迹天涯的模样;后来是手机通行,现在连小学生也出门必拿平板电脑了。那天我同刺猬诗人送发稼先生回家,从虹桥机场出来,坐上地铁,不久对面座位上陆续坐了六位年轻乘客,每人手上一只手机,低头操作,旁若无人;再看其他座位,情况也是如此。这正是当前人们感情稀薄的写照。

  手拿书报的人还有么?上月在闸北公园一隅,见到一位女士,戴副墨镜,膝上摊着笔记本电脑,手上拿一份文艺报,那景象确实夺人眼球,但我却吓得快步离去,诧异这半个世纪以前的玩意,何以如今还未泯灭?这使我想起亡友田地的一首“自嘲诗”来——

  腰里挂一只死鼠/混充打猎的。裤带吊一串钥匙/混充当家的。瞳孔抹一片脂粉/混充漂亮的。头顶画一圈光环/混充不朽的。

  而我自己呢?

  胸前插一支没有多少墨水的钢笔,混充写诗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新民观察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观点·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名家示范
   第B08版:漫画世界/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画廊俱乐部
   第B12版:新民拍卖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家装专版
总是平白无故的难过起来
做妈妈,不妥协
手里总要拿点什么
清源河畔谱曲人
别人的愿望
兔子花(插图)
新民晚报夜光杯B13手里总要拿点什么 2014-08-23 2 2014年08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