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八零后们都还是二十岁上下的青年,社会上的“长辈们”对他们的表现是有颇多微词的,譬如:自私、自我、享乐、缺少责任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跨入了婚姻的殿堂,成了人父人母,用自己的成长否定了那些“微词”。他们不再刻意“标新立异”,显摆他们的与众不同,他们融入了社会,担起了家庭与社会应负的责任,不断走向成熟。
如今,时代的宠儿与焦点变成了九零后。因为家有九零后的儿子,所以对九零后们自然也会投以更多的关注,总体感觉是:他们头脑灵活,反应敏捷,接受能力超强,但有时想法怪异,而八零后们身上的那些“毛病”也多多少少“遗传”到了他们身上。
这是成长必须过的一道“坎”吗?前不久,一个九零后青年的到来,让我有了更深的思考。
他叫冬冬,大名子潇,来自四川简阳,是内子当年在四川的好朋友的儿子。还在读初中时,冬冬便很向往上海。去年高考,他填报的志愿全是上海的大学,其他一概不填,很有背水一战的气概,可惜未能如愿,只得复读一年。今年高考分数出来了,但只被四川的一所大学录取,最终还是未能圆梦上海。
不能读上海的大学,但上海还是要来的。七月中旬,他独自一人踏上了上海的土地。
深夜,冬冬到达虹桥机场,我们把他接回家,已是凌晨一点。事先,内子和我商量,他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先让他休整一天,然后带他去人民广场、外滩玩。吃午饭时,我们把计划告诉了他,他不置可否地“嗯、嗯”,但饭后不久,他突然说:“我现在就想一个人去,晚上不一定回来住。”
惊愕,那是内子当时的感受。征求他妈妈的意见,得到的答复是:“让他去吧!”
八天时间,冬冬独自游玩了城隍庙、外滩、金茂大厦、徐家汇和淮海路等诸多地方,与“贴吧”新结识的网友AA制享受了一餐“海底捞”火锅,然后又去了嘉兴和杭州。八天时间,冬冬在我们家只住了三个晚上。他表现出来的独立能力,真是让我们刮目相看。
告别上海那天,他说,以前想着在上海读大学,然后在上海工作,买房,这次来上海,看了几个地方的房价,实在高得吓人,所以以后大学毕业了还是在成都工作生活比较现实。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回想我们这些六零后们的人生经历,不也是伴着懵懂、逆反、没有责任感等等诸多“毛病”,一路从沼泽地慢慢走向草地、走向平原的吗?只是时代不同,表现在身上的“毛病”种类不同而已。没有必要人为放大、夸张“毛病”,也不应该对一代人属于他们自己的优点视而不见。任何时代出生的人,早晚都是要走向成熟的,只是走的方式不一样。
送走冬冬,内子在她的“QQ说说”里写了如下一段话:“十八岁的青年子潇,很是让我佩服。独自一人,穿双人字拖,肩背小背包,用8天时间,游玩了上海、杭州、嘉兴,又独自游北京去了。一个人的旅行,不怕寂寞。祝福子潇!”
是啊,祝福子潇!祝福九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