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中信公司于1979年10月4日正式成立,直属国务院领导
为了落实邓小平的指示,荣毅仁从上海请来了原工商界的故友旧知,一起探讨。并花了几天时间拟就了关于建议成立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后简称中信公司)的请示报告。报告送上去以后,邓小平、陈云、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很快批示同意。
在改革开放之初,对由荣毅仁出面筹备这样一个对外开放窗口,并不是没有人反对。邓小平大力为他排除干扰,提供工作条件。
同年4月,荣毅仁以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身份率全国政协代表团出访西德,顺访瑞士、法国,参加了西德汉诺威国际博览会,访问了20多个城市和50多个工矿企业、银行等。亲眼看到西德在战后30多年中,由于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埋头苦干,在几乎是一片废墟的土地上建成发达国家,使他感受很深。访问中他向国际工商界人士透露了中国要改革开放的信息,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同时也坚定了他创办国际信托投资事业的信心。
邓小平一直关注着荣毅仁筹办公司的进展。1979年纪念“七一”大会开会前,在休息室邓小平见到荣毅仁,问道:“公司筹办得如何?”
荣毅仁作了汇报。邓小平说:“人由你找,事由你管,由你负全责。”“要排除干扰,不用担心其他部门来管你,你们自己也不要搞官僚主义。”以后有几次碰见时,邓小平又关切地问起有关的情况。他深知,一个党外人士办这样全新的公司,没有实权是不行的,一定要有“尚方宝剑”。
为了扩大公司的影响,国务院精心安排在7月8日正式公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之时,同时宣布中信公司筹备组成立。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中信公司于1979年10月4日正式成立,直属国务院领导。
国际信托投资原本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荣毅仁他们拟订的公司章程中,即写有:“坚持社会主义原则,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实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中信公司要按市场法则办事(当时还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就不可避免地要与旧的经济体制发生撞击和矛盾。
1986年6月18日,邓小平接见来自海内外的荣氏家族成员。
在夹缝中拼搏的荣毅仁,在“吃第一只螃蟹”遇到较大困难时,曾好几次写信求助于邓小平。邓小平总是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并在信上批示让有关部门为之开“绿灯”,邓小平不单是支持某一个项目,而是支持荣毅仁把整个中信公司的事业办好,支持中国对外开放的这个窗口很好地亮堂起来。
1987年,中信公司收购香港国泰航空公司12.5%的股权,有人借口香港有人反对,百般阻挠。经中央反复讨论,最后得到邓小平的同意。
1990年中信公司又用100亿港元收购香港电讯公司20%的股权,这是继收购国泰航空公司股权之后的更为惊人之举。香港电讯公司是由大东电报局控股的一家大型上市公司。大东电报局出于1997年后的长远考虑,很想找一家有声望的中资公司合作,出让部分股权。他们选中了中信公司。中信公司凭着自己对外的信誉,不拿国家一分钱,不用国家银行担保,大部分在当地融资解决。此举被英国《世界金融》杂志誉为当年最佳融资项目。这本是一件利国、利港、利公司的好事,有人却向中央提出反对意见,一时空气紧张。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高瞻远瞩,指出:中信在香港筹资,只要国家不提供担保,由他们搞去好了。杨尚昆也明确说道:中信是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一定要支持它,维护它。
“由他们搞去好了”,一语重千斤!本来收购股权是一种投资,参与进去当“老板”,是市场经济的一种高级形态。稳妥的公用事业股权是抢手货,岂能坐失良机?荣毅仁他们干了别人不敢想也不敢干的事,邓小平则以伟人的魄力在紧要关头拍板。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信公司已成为具有较大规模的国际化大型跨国企业集团
中信公司在努力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积极投身于上海的经济建设。
1988年,中信公司挥师南下成立中信上海信托投资公司,加盟上海的经济建设。经过10年的发展,1997年12月,改制重组成立了中信上海(集团)有限公司。2001年12月,在中信上海(集团)有限公司的基础上增资成立了中信华东(集团)有限公司。集团现拥有中信大榭开发公司、中信期货经纪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华信房地产有限公司等3家全资企业及上海中信基建投资有限公司、上海中信进出口有限公司等7家控股和参股企业。
1988年6月,总行设在北京的中信实业银行,建行仅一年,便南下,在上海开设分行。上海分行扎根于上海这片沃土,形成了自己既灵活适应市场又较为稳健的经营风格。1993年向上海贝尔有限公司提供2000万美元的授信额度。2001年6月,再次与上海贝尔有限公司签订8亿元人民币免担保综合授信额度协议。至今总资产规模已达300多亿元,在上海的主要繁华街道、中心城区、开发区设立了18家分支机构,资产利润率、人均创利、资产质量等指标均居同业领先水平。
20世纪90年代,中信公司设在香港的子公司中信泰富参与投资上海杨浦、南浦两座大桥和延安东路越江隧道等项目,为上海的“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作出了贡献。1994年初,由作为上海城建资金筹措主体的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简称:上海城投)出面,将上海延安东路隧道50%的股权转让给了中信泰富。当年年底,又将黄浦江上的南浦、杨浦两座大桥和打浦路隧道20年的专营权作价24亿元,转让给中信泰富,此举为后来投资达22.26亿的徐浦大桥一举解决了建设资金。后来,上海城投又把徐浦大桥、沪嘉高速公路这两个项目20年的专营权也转到了中信泰富名下。
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培育、浇灌下,中信公司——这个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取得了丰硕成果。1989年中信公司成立10周年时,邓小平又题词“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十周年”,表示祝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信公司已成为具有较大规模的国际化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到2002年,中信公司拥有44家子公司(银行),总资产为5011亿元;当年税后利润达22.55亿元。
摘自《邓小平在上海》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