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胖胖的小女孩,正低头抚琴,她胖胖的小手,拨弄琵琶,你还没有听到琴声,可那憨稚的神态,已经让你不由得在心里生出一股怜爱之情……
10月28日下午,“感知生命 绽放人生——城市纪念公园雕塑艺术展”开幕式在上海福寿园举行,著名女雕塑家张得蒂向福寿园捐赠了这件著名的雕塑作品《琴童》。
《琴童》创作于1983年,简单的造型感动了无数人,在当时即被各种报纸杂志转载40余次。为了表达对福寿园20年生命关怀事业的敬意,张得蒂特意将这座雕塑捐赠给福寿园。
在福寿园里,“琴童”不会寂寞,她将作为主题雕塑,伫立于福寿园的儿童墓园中,陪伴那些安歇于斯的小天使们。
其实,走在福寿园,不经意间,总会与雕塑不期而遇。雕塑是凝固的音乐,细细观赏,静静聆听,那流淌的音符,又会汇集成怎样的旋律?
如果说,《琴童》弹奏的是“童真的爱”;那么,走进新四军广场,陈毅夫妇的雕像,传递的却是“大雪压青松”的不屈意志和崇高节操。
2014年3月19日上午,微雨,占地5000平方米的上海福寿园新四军广场,在一群新四军老兵的护送下,陈毅军长骨灰刚刚落葬。新四军广场上,是2013年10月落成的陈毅元帅夫妇雕塑。雕塑由锡青铜整体铸造,陈毅像高2.32米,张茜像高2.24米,两人并肩而立。雕像碑文是人们熟知的陈毅诗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2005年,正值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新四军成立68周年之际,新四军广场于10月12日在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落成。
2006年5月,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和上海福寿园联合申请把新四军广场列为“上海市红色旅游景点”。在新四军广场落成一周年之际,全国首个公墓红色旅游基地在福寿园揭幕。此后,每年10月就成了福寿园的红色十月。
走出新四军广场,福寿园人文纪念博物馆对面就是陈望道夫妇的雕像。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先生是国内翻译《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人”,没有见过他的人,看一看他的雕像,也不禁要为大师睿智的风采而肃然起敬。
福寿园建园20年,坚持“建文化陵园、创陵园文化”。在人们的印象中,位于青浦的福寿园既是人生的后花园,又是一座人文纪念公园。不少文化名宿、政界名流、医中翘楚、战斗英雄、两院院士等各行各业的泰斗和精英都选择长眠于此,各类艺术雕塑随处可见,文化陵园呈现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更为传承上海文脉、塑造城市品格积淀了深厚底蕴。
这些雕塑被誉为“青铜和石头的史诗”,凝结着艺术家们的深邃思想和精湛艺术。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们都在静静诉说着生命的独一无二,以及人性深处的璀璨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