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战贝雷帽》书的副书名有些冗长:“一个成为美军反恐指挥官的华裔小子”,这本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书,作者切斯特·黄是个黄皮白心的ABC。他就读于西点军校,毕业后又来北京,在北京师范大学恶补了两个月的中文。9·11后他作为美国的特种部队一员去伊拉克服役。去伊拉克前,他还专程到中国湖南的祖籍故乡扫墓。2008年他从特种部队退役后又去台湾,然后是南京,都是为了学习中文。要不是他有如此经历,这个“香蕉人”还不值得说道说道呢!
《特战贝雷帽》作者的自述,可能最会让人们感兴趣的,多半是他作为特种部队成员在伊拉克服役之行。这华裔小子八成也明白这一点,可是《特战贝雷帽》的行文,颇有躲躲闪闪之嫌疑。他并非一开卷就直奔人们感兴趣的主题,仿佛是先卖个“关子”,谈谈自己的军校训练生涯和海外驻扎时的见闻,数落一些他在驻扎菲律宾时被偷走手机,菲律宾同行相助追踪小偷;在美国受训“绝地生存”课目时,他因为饥饿难耐,遂“作弊”偷偷买比萨吃,因而遭遇军校惩戒;在驻扎韩国时他和同伴痛饮免税的尊尼获加威士忌,又弄虚作假的恶作剧,如此等等的琐事。犹如“吊吊胃口”一般。当然,他也会突然“闪回”,侃侃而谈,将自己在一次巴格达的夜战行动中,如何连发四枪,结果打伤了当地恐怖分子头目的一只耳朵的战场实况,和盘托出。其实,他写这本书的主旨就是“我认为自尊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资产。”这华裔小子为了在美国白人社会中维护自己的“最重要的资产”,他付出了努力:学习拳击、练习射击,使黄皮肤的自己不成为别人眼光里的蔑视目标。无论是在西点军校,还是通过游骑兵训练和特种部队选拔,他终于成为美军的“贝雷帽”成员。他追求的是强悍。或许在成为一名士兵的男子汉看来,军务训练必然是达到这目标的一步步台阶。“世上根本没有天生强悍这回事,只有受过训练和没受过训练的人。”这句话在《特战贝雷帽》书里不止出现过一次。难怪切斯特·黄会在书里说了自己的那么多糗事。那可是他独家版本的“成长小说”呢。
即便明白作者的写作心态,想在《特战贝雷帽》里看到美国大兵在伊拉克的真实生存状况,还是不会失望的。切斯特·黄毕竟在伊拉克服役,那里一度每天发生288起攻击事件。而且他的部队又在库尔德族的地区驻扎。伊拉克的攻击事件制造者,除了暴乱分子还有恐怖分子,恐怖分子的攻击常常伤害无辜平民,制造血腥事件。《特战贝雷帽》的阅读价值,正是用亲临现场的细节,阐释美军在伊拉克军事行动的宏大叙事。倘若说在美制影视作品里的伊拉克美军形象是浓妆艳抹的,那么《特战贝雷帽》里的美国大兵伊拉克军旅生涯,却是未经雕琢的生活原生态。
《特战贝雷帽》的作者并非普通的士兵,而是特种部队中的实战指挥官。他在伊拉克、库尔德的使命之一,是训练当地士兵组建本国的“特种部队”、“海豹突击队”。他在菲律宾也干过这类相应的“活计”。2006年8月,切斯特·黄在菲律宾参与打击当地的阿布沙耶夫恐怖分子武装的一次战斗,那是2002年以来菲律宾南部规模最大的作战行动,又是他战场生涯的“处女秀”。说是“处女秀”,因为他作为美军顾问,并没有真枪实弹地在战场冲锋陷阵,可实际上却掌控着对菲律宾五千多名军人的指挥权,由此进行一场对东南亚恐怖主义分子的“终结者”行动。《特战贝雷帽》书中对此“终结者”行动的叙述,是作者在指挥所的电脑荧屏和登高瞭望时的所见所思。相信人们读毕《特战贝雷帽》中作者叙述自己在巴格达、库尔德、菲律宾,乃至日本、韩国之经历的那些文字,对了解远离本国的美军海外作战状况,所产生的联想,可能会与看那些反恐题材美剧后的感觉,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