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4月1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爆肚冯与老字号
徐城北
  ◆ 徐城北

  【作者简介】

  徐城北 学者、作家、演说家,关注领域:京剧、民俗、电视文化与京城文化。出版作品70余部,追求好玩、好看之外,再加一点文化思索。代表作有《京剧与中国文化》、《老北京》三部曲、《梅兰芳》三部曲、《字号文化》三部曲。

  报上见到爆肚冯去世的消息,又见到了他的照片:穆斯林的帽子,眼神迷离,嘴下一簇小胡须……算算竟有十几年没见面了。

  爆肚冯,冯广聚。我们一度很熟,当年多次采访过他,为他写过文章。近几年总是在报纸和电视报道中看到他到处奔忙,先是带领联合了昔日的弟兄,开辟了一片集体老字号“九门小吃”。我去吃过,小吃虽然还是各个分散的,总觉得那样的环境和吃老字号的小馆感觉不一样。爆肚,是过去很普及的小吃,同样字号的铺子很多,有爆肚白、爆肚满等等,冯广聚的“爆肚冯”是其中名气最大的一家。

  我和他认识是宣武区黄宗汉介绍的。我在艺术研究院工作,黄宗汉是宣武区的文化顾问,也是宣武区地面上的菩萨,同时又是文化界著名的黄氏家族(黄宗江、黄宗英、黄宗洛)中的小弟。他参加革命不晚,但行政级别不高。他向我推荐说:宣武区藏龙卧虎,冯广聚有时土得掉渣,但对宣南文化有时把握得很真切。他住在大栅栏最南面的贫民区,住家多只有一间屋,甚至连厕所也没有。我后来采访了冯,那时他家的生活已经有了一些改善。冯说起他当年在家待业的感受:当时政府的人都挺傲气,动不动要他们离开北京的家庭,要他们去到外地的工厂,先当徒工,再搞发明,说将来必有大的出息。冯广聚听了,也真信了,于是就去了河北廊房,后来的几年中,他老老实实学车工,还发明了新型车刀,成为当时当地的技术标兵。记得他挺自信地说:“我是我们家的第七代。如果我能回来重新翻盘儿,这当然很好;如果不能,我还回廊坊重新当我的车工,一切干起来再瞧。”

  我们说说停停,不觉到了吃饭时候。我知道附近就有他家开的铺子,冯广聚已经叫孩子先过去准备了。那爆肚的味道、口感果然和我以前吃过的不同。后来,我又到宣武区找黄宗汉聊天,他很欣赏爆肚冯是个“直奔主题”的人,并且很可能是重振老字号当中的将才,“他完全凭感觉,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卷起袖子大干,或者索性静观在一边。爆肚冯文化不高,但写字非常有特点,采访他的时候,他边说边随手从桌上拿起一叠简陋的表格之类,用蘸水钢笔飞也似的在上面书写,他写了“尚小云”、“金少山”、“谭富英”、“裘盛戎”几个名字,清晰地分别说出这些名家当年怎么来的,穿的什么,可曾戴着的帽子,有没有随同,说了一些什么,用了什么动作,这些他完全融化在记忆中,忘记不了。甚至当年的青年演员谭元寿与马长礼分别骑着什么牌子的自行车,全都一清二楚。这些历史镜头融化在他的血液中,他是这些生活的历史见证人。

  我与老冯的交情日密,他谈了他祖上年轻时(康熙朝人)曾从山东原籍去天津求艺的过程。一次求艺失败,老祖情绪低落地乘船离开天津,一路生怕船老板把自己赶下船,这时他发现河对面也开来一条船,是从天津开往通州的。他紧张注视着对方,等其临近之时,忽地一下跃起,就跳到对方的甲板上,着实把对方吓了一跳。经过恳求,他随船进入了通州。因为是夜里上岸的,又没个介绍人,附近买卖都不肯收留他,甚至毫不客气地轰赶他走远。怕他不走远,自己的铺子第二天就不安全。他一连在别家铺子檐下挨过了数夜,也没能赢得信任。后来,他利用白天替人家铺子义务干最简单的活儿,才得到允许夜间在这家店铺门口留宿。这样久而久之,最后才有一家店铺终于信任了他,人家试验了他好几回,才拿出一套干净衣服让他换上,还给了他一个地址——让他进城替自己收债。他小心去了,尽心把事情办得“超圆满”。这样经过一来二去,他有了自己的半份工作,还意外遇到自己的一个远亲“五爷爷”——也是个小商贩。得到“五爷爷”的认可后,就留在他的身边帮助干活。几年过去,他终于成为“五爷爷”身边靠得住的人,在北京城里住了下来。“五爷爷”发明了爆肚的雏形,并得到北京城很多人的认可。从“五爷爷”到冯家“老祖”再到冯广聚,承袭了爆肚手艺的衣钵,“爆肚冯”在北京南城名声鹊起。

  从冯广聚的讲述中,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他老祖临河的那一跳,连带引出后来冯家生活和事业的绵延发展,小小一碗爆肚实在不是随随便便就被口味很刁的京城大爷们认可的。没有勇敢机智的临危抉择、极难一跳,这种新的小吃未必能如期诞生。如果跳的地点不在通州,也未必会有后来这么大的阵势。一切就会是另一个版本。冯广聚讲得很朴素,却也给我很多遐想空间。我由此逐步开始了对老字号的研究,城南是老字号聚集的地方,当时我住的靠近城南,又有宗汉先生提点,更有冯广聚等老手艺人在,得了不少便利。《花雨分披老字号》成书后,我对老字号的兴趣更浓了。

  前些年许多种老北京小吃联合起来,成立了“九门小吃”的新据点,冯广聚应该是一名有影响力的人物。如今领头人去了,我想北京老字号业的内内外外,也自然不无悲凉。

  宗汉先生走了,冯广聚老人家走了,我自己也已经病了很多年。但欣慰的是近年看到不少后起的中青年人对京城传统的饮食和老字号深感兴趣,且用心研究,相信这些老辈人用艰辛和心血流传下来的“手艺”不会被现代化的洪流淹没,“爆肚冯”的后人会以不同形式的“跳”保护、传承祖上的事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百姓故事·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新民资讯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教育专版
   第A10版:文化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烽火周末/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风云人物
   第A14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15版:新闻面对面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小人国”和“大人国”
爆肚冯与老字号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记忆B07爆肚冯与老字号 2015-04-12 2 2015年04月12日 星期日